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1讲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知识点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①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②为北方创造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2)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①内容:编户定居,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②作用: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改革迫在眉睫(1)宗主督护制下“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1)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文化、习俗,决意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知识点二改革内容概况时期措施作用前期:冯太后制定官吏俸禄制,北魏吏治有所好转-2-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推行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点三促进民族的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水利兴修等。(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3)商业的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①尊崇儒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①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②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2)意义: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图解历史】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信息提取:上图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和封建化。-3-【图示解史】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实质信息提取:从根本上看,孝文帝改革的本质是鲜卑族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行,使鲜卑族逐步接受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封建统治制度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史学争鸣】评价孝文帝改革信息提取: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均田制是古代土地制度的一大变革,对于限制土地兼并具有一定的作用,是调整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作为孝文帝改革中向汉族学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2.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保证了赋役来源,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4-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均田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答案C2.(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改姓氏籍贯D.三长制解析魏孝文帝为加强中央对人口的控制实行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故D是正确答案。答案D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1)社会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开始振兴,大举入侵中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多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3)江南开发。从孙吴时期开始,特别到了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8·四川绵阳调研)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题干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正是民族大融合的体现,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民族大融合。-5-答案D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核心论点:史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政治影响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核心论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故选A项。答案A考法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考题1】“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根据材料判断“事”是()A.均田制B.迁都洛阳C.重订官制礼仪D.实行汉化答案A『方法突破』★明立意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6-★抓关键“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说明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清误区本题属于概念内涵型选择题。难度较大。本题容易误选B或D,但这两项都与土地兼并无关。考法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考题2】(2017·江苏单科,24A)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胡乐”“胡舞”说明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信息2:“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说明以汉化为主。信息3:“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体现了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化。★思路点拨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上、移风易俗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又有……还有……”概括。第(3)问,从对当时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7-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孝文帝改革下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货币流通代替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体现了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答案C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答案B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通过发布诏令的方式,命令朝臣改说汉话,但是对于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允许不全改,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在朝堂之上说汉话,不改的要降职罢官,故选D。答案D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推行三长制-8-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B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答
本文标题:(鲁津京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1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8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