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消除了语言隔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一致的语言有助于共同文化的形成,促进文化认同,故选B。语言的大体一致,不能得出文字统一的结论,故排除C。中央集权是在秦开始的,故排除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2.《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C.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不同的亲属关系见面的礼节是不一样的,说明了礼乐制度与血缘宗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讲礼节与血缘的关系,并不是强调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父子君臣间的关系,也没有体现礼乐制度的复杂性,故排除BD两项。-2-3.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4.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答案】D【解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5.观察下表,表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3-年份类别①②③1893年15.681.82.61910年39.841.418.8A.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B.手工制品原料机器产品C.机器产品原料手工制品D.原料机器产品手工制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1893年到1910年,①和③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②的出口比重不断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出口国,近代机器生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逐渐沦为外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传统手工制品出口比重不断降低,而原料及机器产品的出口在不断增加,因为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时间较晚,与外国工业相比规模小竞争力弱,所以此时期原料出口比重高于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因此①为原料,②为手工制品,③为机器制品,正确答案为A选项。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曾纪泽在1881年所上《改订俄约办事艰难情形疏》中称:“我皇上因俄事日迫,意在转圜,一切情形,许臣由电径达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已属破格施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疏中的“电”应该是指电话B.清朝密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该条约签署使中国收复了伊犁D.科技发展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许臣由电径达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可知,曾纪泽利用电报及时向清政府上报与沙俄谈判的消息,故可知科技发展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D项正确。疏中的“电”应该是指电报,而不是电话,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密折制的影响,而是反映曾纪泽利用电报-4-及时向清政府上报与沙俄谈判的消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条约签署签订的影响,而是反映曾纪泽利用电报及时向清政府上报与沙俄谈判的消息,排除C。7.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杨村战役,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一定真实,也未必夸大其词,故AB错误;历史研究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也应重视国内学者的成果,故D项错误;“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了部分成效,故C项正确。8.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选D;近代中国综合国力弱小,难以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北伐告成”是反对国内北洋军阀的军事斗争,排除B;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5-建社会,无法实现关税完全自主,排除C。9.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至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等地,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这反映当时中央A.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尚未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占领南昌等地”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且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排除。材料反映当时的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而不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无法推断出尚未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占领南昌等地”等,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0.下图是关于新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图。此时的中国-6-A.推行土地改革力图恢复农村经济B.改变土地性质充实国民经济C.以苏为鉴迫切改变落后面貌D.调整生产组织形式背离建设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宣传画,而人民公社化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D;A是建国初期的做法,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提高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借鉴苏联的信息,排除C。11.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恢复汉口汉正街中断了数十年的自由贸易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8位待业青年社会无业人员经过工商登记发证,成为第一批个体经营者。这一现象折射出()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失业问题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C.武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D.当时经济模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9年武汉市决定在汉口汉正街恢复自由贸易传统,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一时期中国依然是计划经济,但是出现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尝试,这表明当时经济模-7-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故D项正确;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A项排除;材料中武汉市政府在汉正街恢复自由贸易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待业青年社会无业人员”就业,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就业,但没有体现出失业问题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武汉的改革,没有提到其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无法体现出“开拓者”,故C项排除。【点睛】“1979年9月”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12.十届全国人大列入规划的立法项目共76件,审议106件草案并通过了100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件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A.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B.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C.有利于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D.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巨大,目前还未完成,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指的是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法制建设,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的十届人大和十一届人大的法制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故C项正确;中国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多元化发展,故D项错误。13.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参加时间参加会议或组织名称与会国家数量1949年11月亚澳工会代表会议14个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37个1954年日内瓦会议5个-8-1955年万隆会议29个A.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B.建国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C.中国多边外交策略的实施D.解决二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动参加国际会议,主要原因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与这些会议的与会国并非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新热潮不是推动中国参加这些会议的主要因素;C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开始,两次会议上,中国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而真正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始于改革开放;D选项错误,这些会议并非都是为了解决二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知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由材料“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可知,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对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1971年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排除A。B项是新中国初期,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9-【点睛】紧扣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结合中苏关系的演变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下面是关于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一幅漫画。这反映出A.公民在审判时总能团结一致B.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念C.公民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D.该方式一定意义上维护了雅典民主【答案】D【解析】【详解】公民代表不同的阶层的利益,不可能总能团结一致,排
本文标题: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