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限时训练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限时训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8分,每小题1.5分,共72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A.表达对神灵虔诚和崇敬B.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C.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君亲牵牲”“君亲制祭”“君亲割牲”等信息可知,国君在祭祀中具有特殊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叙述了太庙之内的祭祀场面,主要是祭祀祖先,实质是国君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皇权强化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君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排除C。家国一体主要是对宗法制作用的表述,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2.《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各级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C项正确。周代未建立君主专制,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蛮夷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异性诸侯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贵族集体统治-2-3.《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D.促成秦朝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西周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强,导致“庶民只知效忠于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天子”现象的出现。该现象容易导致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起礼器的作用,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这时期的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而在战国中晚期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贵族地位下降,因此这时期的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青铜器由端庄厚重到朴素实用的变化特点,与青铜器铸造也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国中后期青铜器逐渐朴素实用方向发展,并且日益普遍,没有体现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诸侯征战、礼崩乐坏,但战国时期改革没有废除礼乐制度,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5.“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3-A.鲁B.齐C.燕D.宋【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题意为新王朝成立,要先做好三件大事:兴灭国,分封灭亡之国,如周初封夏、殷二代之后;继绝世,承继绝祀的世族,如周初立黄帝、尧、舜之后;提拔隐逸的人才,授之官爵。如此,就会天下归心。鲁和燕为王族封国,齐国为功臣封国,只有宋属于古代帝王的后代,符合“继绝世,举逸民”,故选D,ABC错误。6.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特点;B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7.《诗经·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商朝A.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度B.以血缘关系确定国家政治结构C.统治集团实现了对权力的高度集中D.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西周时期才普遍实行分封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与商王朝的关系,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4-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由题干“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可知周边少数民族臣服于商王朝,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8.夏商周时期每年节庆的时间和习俗是相同的,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夏商周时期的节庆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强化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对夏商周的“节庆仪式”进行阐释,认为它让“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这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提出的仪式体验“同质性”概念,即每个周期性庆典的举行,使参与者会发现自己好像处于同一个时间之内,参加同一场庆典。这种共同参与某种仪式的方式,成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寻求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9.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梯、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A.思想文化专制B.实现皇权至上C.打击旧贵族的势力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材料“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体现了商鞅借反对儒家思想而推行法家思想,-5-实质上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战国时期还没有所谓专制皇权,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0.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的建议,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B.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可知当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故A错误;材料“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表明“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为通过重赏诸子功臣的方式以缓解内部矛盾,故选B;达到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并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题目中的“重赏”的对象为“诸子功臣”,故D错误。11.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就了文帝大业,而武帝实行推恩令,导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造成王莽叛乱,由此可以看出班固认为汉武帝削藩过度,故本题选A项。B项和C项只是材料一部分;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名师点睛】-6-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①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②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③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12.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朝郡国并存的现象。根据所学,“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不是准确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未免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即封国权力过大,而封国权力不仅仅体现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及“七国之乱”,与“七国之乱”也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散在郡县的侯国”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而不是商周时期分封制;根据“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采取一些诸如“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的措施发展经济,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名师点睛】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7-13.《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见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D.任人唯贤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AD与材料无关联,排除AD。错误在于“始终”,且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皇权,排除C。从材料“倚辩于上”、“皆决于上”可以判断出材料强调的是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14.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三公九卿制属于典型的官僚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的政治是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宗法制也强调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王位世袭制特点是血缘世袭,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15.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具体表现为A.郡国并行制度-8-B.颁布“推恩令”C.创设刺史制度D.形成中外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即将相权分为决策权和执行权。皇帝借助“中朝”掌控决策权,“外朝”只剩下执行权,皇帝借此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都是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中央官制涉及君臣关系的要求,排除;【点睛】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6.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答案】C【解析
本文标题: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限时训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