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试题(含解析)
-1-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试题(含解析)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殷墟出土的甲骨上记录了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其并非向统治者心中的至高神祷告,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商代A.传统宗教饱受质疑B.人文主义融入家族体制C.宗法观念趋于形成D.社会生活充满神秘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与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这说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趋于形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商朝统治者仍向通过祖先向神转达请求,并未质疑传统宗教;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D选项错误,向祖先转达强调的并非神秘色彩,而是宗法观念。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権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的意思是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2-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答案为C。材料内容体现了救助饥民应该是政府组织救助,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B错误。材料中体现了“仁”的思想,但不能体现位于国家统治的核心地位,D错误。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4.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思想家将“三纲”、“五常”和“六纪”与宇宙相合,可见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其-3-统治,D项符合题意,正确。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守,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源于神,不可触及,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6.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A.儒学独尊B.国家财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把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尊儒制度实现了思想统一从而维护了政治上的统一,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国有专营制度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强了-4-政府经济实力,这四大制度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维护了统一,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的尊儒和科举支撑了儒学独尊,但郡县制和国有专营制度与儒学独尊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尊儒和科举制度无法体现国家财政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四大制度并不是以加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并且加强君主专制应体现在对君权的强化和对相权的削弱,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选项错误。7.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幼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唐代监察事务多,范围广,不仅仅是“政令畅通”一项,B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项“异化”错误。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中“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5-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行省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行省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行省制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9.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从明朝初年禁止收养“异姓为嗣”到明朝后期承认并且保护养子权益,说明当时社会上下的血缘观念淡化,B项正确;国家规范收养,不会严重冲击封建人际关系,不会败坏纲常伦理,A项错误;异姓承继的存在是传统的嫡子继承的补充,是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传宗接代的办法,与嫡子继承不矛盾,C项不符合史实;国家修改法律是顺应民情,不存在社会风俗“急剧转变”,D项不符合史实。10.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A.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B.区域分工更加明显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产业结构出现倒退【答案】A【解析】-6-【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代市镇生产的产品主要共市区消费,并给市区提供原料,说明市镇依附于城市,经济独立性有所削弱,故选A项;由材料内容可看出市镇经济依附于城市,并不是区域分工明显和身缠专业化程度提高,故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产业机构变化的问题,故排除D项。11.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e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C.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清末时期中国士大夫将西学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加以接受,体现了此时中国落后的封闭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是落后的,不能代表西学的中国化必要性,A项排除。B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故选C。12.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事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共-7-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即与齐民无异”等信息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育发生根本变化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通过对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的内容体现了当时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无法得出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13.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到:“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此论A.主张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B.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C.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D.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到,该学者倾向于君主制,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可知,这属于逆历史潮流的观点,C项正确;A项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君主制的优势,并非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迫切愿望,因此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联系所学近代美、法、德、日的政治体制以及特点分析解答。14.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答案】A-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名师点睛】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
本文标题: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适应性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