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共50分)1、中国人普遍相信“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这揭示了A.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B.家长制作风体现封建特权思想C.古代社会家国一体的社会特征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上述现象反映出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丰富B.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C.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3、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国家的稳定B.笼络北方知识分子C.保证考生机会均等D.平衡南北政治势力4、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5、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由朱元璋亲阅;永乐时,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A.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B.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C.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D.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6、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2-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7、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8、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9、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10、米辰峰主编的《古代世界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些袖珍国家的规模还不如中国的一个中等乡镇。”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独立自治B.小国寡民C.封闭保守D.彼此隔绝11、雅典法律规定,一般公民接受或提供嫁妆不得超过五十德拉克玛的价值,最富裕阶层也不得超过这个数目的两倍,如果超过标准,超过的部分应奉献给赫拉和宙斯。这反映出雅典A.公民生活受到限制B.公民的等级差异演化C.巧立名目掠夺财富D.俭朴的社会风尚形成12、为了解决过去子女的继承资格毫无理由地被取消掉或故意遗漏问题,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创设了“同意继承人在意识到自己被不公正地取消资格或遗漏时,可以以遗嘱人订立遗嘱是在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为由,对该遗嘱提起诉讼”的规定。材料反映了查士丁尼罗马法A.注重审判程序B.遗嘱的订立盲目混乱C.形式主义严重D.保护继承人正当权益13、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3-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A.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B.雅典公民具有自由平等精神C.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D.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14、下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产生方式表决方式程序罪名约40万约4.2万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举手一审制慢神与蛊惑青年6000501抽签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B.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C.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D.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15、公元212年,卡拉卡拉(Caracalla)皇帝将罗马市民籍授予帝国境内的除归降人以外的所有异邦人和殖民区拉丁人,史称“卡拉卡拉告示(edittldiCaracalla)”。这一告示A.适应了帝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B.实现了法律上的人人平等C.使“公民法”成功过渡到“万民法”D.使“人”的身份等级差消失16、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提高议会权威,实现对王权的限制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适宜环境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D.使英国确立了总统内阁制的政体17、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18、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4-A.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B.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C.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D.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19、下图漫画选自英国《一周》杂志网站。方框中英语的意思是:美国的“三大政治机构”。该漫画的寓意是,当今美国A.三权分立制度已经遭到破坏B.政党斗争导致国家走向分裂B.总统个人把持国家行政大权D.总统与国会的矛盾日趋激化20、1714年起,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在内阁中总揽一切。政敌称他为“首相”,讽刺其不适当地突出自己。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责任内制尚未完全定型B.议会的主权地位开始确立C.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D.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21、《德国简史》中说:“这是一个融分治与统一、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为一体的政治混合体,体现了俾斯麦既保守又面向现实的政治手腕。”这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A.充分照顾了各方面利益B.是俾斯麦掌控国家政权的T具C.充满矛盾难以真正实行D.体现了德国的国情与时代特色22、1884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条款反映了A.君主派复辟活动的猖狂B.共和派的政治侥幸心理C.反对封建复辟任务的艰巨性D.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脆弱性23、历史学习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列史论一致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退出英国政治舞台B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三权分立实际作用有限C法国总统可解散众议院资产阶级民主具虚伪性D德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德国封建专制色彩浓厚A.AB.BC.CD.D24、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5-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C.德意志首相拥有行政权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25、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唐代考试规则还不太严密,考试前,考生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影响考试结果,官员争取公荐、行卷,都不算邪门歪道。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而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材料二: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因此举遭到了很大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八股文取士态度的变化的原因。(4分)27、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其划界当然要以对集-6-权统治有利为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的基础,政区边界的划定也要注意使政区与地理环境相一致。材料二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郡界与山川的走向不完全吻合)的原则。材料三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4分)(2)与材料二所述情形相比,材料三中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产生的影响。(2分)(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的变化趋势。(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
本文标题: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