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莆田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福建省莆田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共50分)1.周初,“天下未集”。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2.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3.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人。因此,皇室成员常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镇守地方。可知,在中国古代()A.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5.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6.“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2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世袭制度C.大一统制度D.郡县制度7.下面是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制度是()姓名官职出身箫何相国县吏樊哙左丞相狗屠灌婴太尉布贩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8.《资治通鉴》载,唐肃宗时,“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副将高丽人李怀玉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其主要影响是()A.加剧了军营内部矛盾B.便利了异族控制军权C.开始了藩镇割据局面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9.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内容;明太祖除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百姓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10.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1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A.郡国并行制度B.郡县制C.推恩令D.察举制度312.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注重门第家世13.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使中枢机构的运行更加民主14.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史料出处(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据此可以断定的是()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15.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A.废除宰相强化君权B.将相权一分为三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意图解散中书省1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两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4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1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18.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应出()A.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B.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D.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19.《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A.希腊的民主面向全体居民B.古代希腊小国寡民的特征C.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D.公民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20.梭伦改革之前,雅典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偷窃水果、懒惰等行为都要判处死刑,人民指责它不是用墨水所写,而是用血写的。梭伦改革后,规定除杀人罪外其他罪犯都不得处以死刑,任何公民皆有权提出控告。这一变化体现出()A.雅典公民实现了人人平等B.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的局面C.古代雅典对人权的尊重D.雅典法律体系已经完善21.《雅典政制》提到,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与上述变化作用相同的措施是()A.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确定政治权利高低B.梭伦改革时期废除债务奴隶制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确立“陶片放逐法”D.伯利克里时期向公民大会的参会者发放补贴22.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5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C.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D.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23.《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24.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大法官,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一方面不能援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又无其它明文规定的诉讼程序可供依循,客观上使其只能通过行使“自由心证”的裁量权,自行创制诉讼程序。“自由心证”的裁量权的行使()A.因随意解释法律而损害平民利益B.反映出罗马法基于实际逐步完善C.调节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D.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的权利为前提25.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D.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二.材料解析题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受封者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6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元文类》(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的特点。(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论证“汉承秦制”这一命题。指出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10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元代为管理地方而设置了怎样的机构?简述其历史意义。试用一句话概括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27(16分)古代官员的人用和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汉书•武帝纪》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7材料三: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有哪些?(4分)(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4分)(4)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4分)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他担任雅典第一执政官,创立了陪审法庭,规定司法案件须由一定数目的陪审员陪审,其能杜绝徇私舞弊,使法治趋于清平。他还在贵族会议之外设四百人组成的议事会,向公民大会准备提案,限制贵族的权力。打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四百人类似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议员。材料二:观察下列图片(刻有希腊人名的陶片实物照片)8材料三: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任建林《关于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请完成:(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他的改革有何重要影响?(4分)(2)据材料二回答,制定“陶片放逐法”的古代雅典改革家叫什么?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个时期的雅典公民,经常在公民大会会场上进行演说和辩论。从中你所体会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
本文标题:福建省莆田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