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单元素养评价(六)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单元素养评价(六)(第六单元)【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1.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宣言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D.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解析】选A。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不正确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材料“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反映了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了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2.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解析】选B。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4月,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故B与题意相符。3.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辛亥革命【解析】选D。“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符合辛亥革-2-命,故选D;A、B、C与“点燃革命之火”不符。4.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有明显历史错误的是()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A.①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⑤【解析】选B。据题干时间信息“1908年”,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废除科举制;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化。①②④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③说法正确;革命党人多剪辫子,反抗清政府,所以题干中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⑤说法正确。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选C。“推翻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建立中华民国”提倡了民主,此理由与材料观点相符,故C正确。6.下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3-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C.中华民国名存实亡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解析】选C。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信息“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表明袁世凯专制独裁,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补偿训练】时人对政局的现状作诗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句诗可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清末新政【解析】选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7.它的签订是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争取日本支持的结果,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同时也为袁世凯的倒台埋下了伏笔。“它”是()A.《马关条约》B.《辛丑条约》C.《中华民国约法》D.“二十一条”【解析】选D。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的支持,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引起了人民的愤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袁世凯卖国失去民心,为他倒台埋下了伏笔。8.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B。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用激进的武装斗争方式,推翻腐朽落后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①②③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中国资本主义并未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故④错误,故B与题-4-意相符。9.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解析】选D。张謇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其根源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正确。10.美国某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的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A.创办《青年杂志》B.主张文学改良C.提倡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解析】选B。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掀起文学革命,故B正确。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作者标题①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②问昕《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③张翔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④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⑤杨丽坤《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材料二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5-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40分)【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概括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可从政治(②④)、经济(①③)、思想(⑤)三个角度来划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进行说明;第三问,分别从专制到民主、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封建伦理纲常到民主共和理念等角度论述,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答案: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分析:政治角度——②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角度——①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角度——⑤: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视角:近代化。【等级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12.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解析】选D。材料围绕“社会风俗人心”展开,强调“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这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故D正确。13.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国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这主要是因为()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6-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与中国国情适应D.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逐步加快【解析】选A。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正说明了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故选A;自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适应中国国情,排除C;题中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建设,排除D。14.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8分)(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12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10分)【解析】第(1)题,联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第一问,联系新文化运动的内涵解答第二问。第(2)题,从材料二中“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问题”可知国人觉悟经历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原因”可从政治、经-7-济、思想、阶级等角度分析。第(3)题,理解材料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欧洲黑暗”的含义回答“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回答“原因”。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启蒙思想)等。(2)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3)问题: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原因: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单元素养评价(六)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5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