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3讲近代亚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时规范练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幕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材料二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元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并分析有何效果?(9分)(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日本明治维新的政策,依据教材与材料内容归纳。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入手分析。可从原文中整理归纳,从政治上、经济上、阶级关系上分析。关于维新的效果,可直接用材料中的“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来回答,也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归纳,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第(2)问,中日维新一成一败原因的对比,可从两国的具体国情入手分析归纳。首先要从两国改革的背景分析,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并且其内部没有产生分化,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次是从改革实施的过程的不同来分析,“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者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再次是从改革者素质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是十分幼稚的,所以导致在改革过程中树敌过多,改革阻力大。答案:(1)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效果: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2)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2.(15分)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2-题。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9分)解析:第(1)问,需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可以总结出其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改革是要挽救民族危机。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从其学习不同国家的不同方面,可见其学习具有选择性、侧重点;从学习方面来看,涉及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可见其学习规模、领域较为广大,全面学习西方;从具体内容来看,“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日本改革从推动者来看,其政府主导较为明显;从其结果来看,促成了日本社会转型。答案:(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全面学习西方;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3-——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9分)解析:第(1)问,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看维新派本身所体现的保守方面,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一是其对立面,传统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来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可以总结其文明开化,改变风俗,结合所学知识,真正让日本发展起来的应该是经济的西化,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第二小问,分析“其效果”,也就是明治维新的效果,迁移有关明治维新的影响进行回答即可。答案:(1)维新派(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在变法诏令中没有体现;顽固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2)特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改变社会风俗。效果:加速了日本近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但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材料二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变法通议》(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6分)(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的异同。(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概括明-4-治政府改革的目标。第(2)问,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找出两者在学习西方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方面的相同点;再据材料“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概括其学习侧重点的不同。答案:(1)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文明开化;成为世界强国,与欧美各国平等。(2)相同点:19世纪中期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及改革教育。不同点:中国仅注重学习西方技术,日本更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讲 近代亚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时规范练 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7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