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商业发展概况1.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2.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中西方沟通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5.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6.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3)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4)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2(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二、城市的繁荣商业贸易发展水平的不同,古代城市呈现不同的面貌。1.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特点(1)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2)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与市场规模不大。(3)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代城市的特点(1)坊市界限消除,形成街市。(2)市的启闭时间、场所自由化,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3)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3.唐宋时期城市的特点: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4.明清时期城市的特点: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三、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4)明清时期①政策:统治者对商业的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②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3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唐六典》史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编自《梦粱录》[思考]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解读]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试答]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4[思考]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解读]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试答]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探究2中国古代城市化历程史料一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思考]唐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政府对“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解读]抓住史料一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等信息,这说明对“市”的规定有所放松。[试答]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对“市”的建置与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存在相关控制。史料二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5长江流域342611[思考]根据史料二,概述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解读]史料二表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试答]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走向繁荣。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探究3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思考]根据史料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解读]史料中“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皆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政策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试答]原因: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因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个方面。“重农抑商”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重农抑商”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而且超过了经济领域,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组6成部分,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势力,影响面广,影响程度深,甚至直接影响了今天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以唯物史观认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4)有利于社会的转型。[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未出现C[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故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故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故排除D项。]72.(2019·昆明高三诊断)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A[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商业大城市的比例,故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经济总量,故排除C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3.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古代在科
本文标题: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