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5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6年底,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4.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1)积极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2-(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4.影响(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新文化运动2.新文化运动的进程-3-►探究新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史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解读]史料反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东西方文化也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史料中“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也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史料中“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合理的成分,不能全盘否定。[试答]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但传统文化中也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①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②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③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④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主流;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新”的表现①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②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④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⑤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4-以家国情怀感悟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材料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提示】观点: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评价: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全面批判,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1)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作为有力支撑。(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3)文化创新必须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4)文化创新必须由掌握了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为先导。(5)必须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据此,程俊英强调《新青年》()A.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B.激励了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有利于唤醒青年接受新文学D[材料中《新青年》只是改变了部分青年的文风,并非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及《新青年》改变部分青年的文风而非激励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青年》改变部分青年文风有利于推动新文学在青年中的推广,故D项正确。]2.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5-D[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3.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并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B[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维新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说明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观念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确立的,但是很快失败,故D项错误。]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C[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三民主义(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3)1905年8月,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建立。2.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争取-6-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3.评价(1)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3)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平均地权不同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要求。(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3.意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7-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诞生(1)背景①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在苦难中挣扎。②资产阶级改良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③十月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线光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2)过程: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标志: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成熟(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①标志: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②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③意义: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2)《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法记忆毛泽东思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6单元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第15讲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