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谈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谈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浅谈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上饶市2003年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选妙语联珠舌灿莲花——谈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XX县教育局电教站XXX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竞争、生存的基础,在西方国家里,谈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本文内容:上饶市2003年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选妙语联珠舌灿莲花——谈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XX县教育局电教站XXX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竞争、生存的基础,在西方国家里,人们把“口才”、“美元”、“电脑”并称为三大活宝,而且把“口才”摆在突出的位置,同时围绕开发口才资源成立说学系,传播系、现代演讲学系等机构,着力开发培养人的口才。这些无疑都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口才的人才。可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他们说话时口讷语塞、语无伦次。这种现象,势必影响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交际的舞台。一、学生说话能力重视不够的缘由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过去因受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声不能传异地,留于异时”。所以人们利用声音,发挥声音效能的领域非常狭窄。人类一开始要想办法用简单的线条、符号等来克服声音的这些缺陷,诸如“结绳记事”等,所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发展。这是人类语言发展史上的共同特征,也是口头语言本身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最大局限。其次,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的影响,也使人们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还是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我们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谓“生活真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给说话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再次,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而已,学生很少张口说话。究其原因不少,有因为害羞的,有因为害怕的,有因为老师“一言堂”而没有机会的,有因为没有兴趣而无所谓的……由此可见,学生嘴上贴着两张封条:一张是教师的专制,一张是学生的自我封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忽视,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与有些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培养有关,甚至有些人认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会妨碍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实际情形果真如此吗?二、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先来看看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先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地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要理解口头语言便要“听”,要理解书面语言便要“读”,要运用口头语言便要“说”,要运用书面语言便要“写”。因此,要运用口头语言,说话能力的培养便不可缺少,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部分与部分的关系看,按系统论原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从共时的观点看,听、说、读、写是相通的。它们各有功能,又相互促进。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常常大于片面和单项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忽视不得的。从“历史”的观点看,在语文能力这个整体中,“听、说”在先,“读、写”在后。“读”和“写”的培养属于语文科的学习,它们始于学校;“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它始于社会,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接受“听、说”能力的训练。故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说话”培养,不是指说零碎的话、说俏皮的话或者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说两三分钟以上,并且是准确、周密、有条理、有头有尾的整段话、整篇话,它们有具体的要求:第一,要把话说得准确、得体,让人听了清楚、无误;第二,要用最少的时间,表达最多的意思;第三,要重点明确,有头有尾,意思完整,条理分明;第四,要生动优美,符合规范,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只有这样的说话才能收到语言交际的良好效果,这样的说话能力,也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由此我们可说,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语文结构体系中具有其重要地位,任何的轻视或忽视都是要不得的,而且是不应该的。三、在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学科的工具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第一是交际工具的作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种。虽然运用口语交际会受时空的限制,但说话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因为以说话的方式进行交际既经济、方便而又有实效,它不需要什么特别设备(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两只耳朵),不需要什么特别原料(只要有空气,就能传播声音)。不管多么复杂的意思,人们都可以用适当的话把它说出来。因此,有资料显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交际工具中,说话交际仍是最为重要的。第二是思维工具的作用。众所周知,说话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语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构快速地转换为外部语言(话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总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内部思维与口语表达迅速传递,不断交错进行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在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说话要边想边说,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敏捷,智力的迅速发展。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会说出很有条理的话。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的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如果抓住这个枢纽,就会有效地带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叶老的这个见解应当说是十分深刻的。第三是定向交流工具的使用。口语具有“定向表述”的特点,说话人是在一定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讲述。为使表达收到最佳效果,就要使讲话合乎对象的社会地位、身份、知识修养程度以及所处的心理状态等。这也即是说,在说话时要考虑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才是适合。哪些话该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话不该说,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换个措辞,换个方式去说才恰当,以至如何注意说话的声音技巧等。此外,说话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进行表述,这是口头语言表达的一个最大特点。因此,说话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从另一方面看,重视说话训练也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常说,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在人们广泛地交往和紧张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进行交流,用声音来传播和保留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声音传播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因此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四、说话能力培养,怎样才算合格学生具有怎样的说话能力才算合格呢?对初中生来说,一是要有声音信息传递能力,能说普通话,语法规范,且发音宏亮、清晰;语速、语调适当,富于感情色彩,能被对方准确理解。二是要有说话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说话中心明确,用词恰当准确,内容连贯,层次清楚,能恰当运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做到清楚、明白、简洁。三是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以增强话语表现力的能力,做到表情自然,仪态大方,手势得当。总的来说,要求能介绍事物,讲述见闻,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能当众发表意见,组织话语,表达意思。五、说话能力培养的方法(一)创设语境,使学生敢说传统教学法认为,教师是理智与事实性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消极的容器,知识可以灌入其内。于是教师“一言堂”应运而生,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教师在三尺讲台边展露着自己的才华,边实现着自己的辉煌。可见要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说”坛,我们一定要砸碎教师的“专制”。教师要改变“潜意识中没有学生的存在”,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并非只有“三尺讲台”,而应是几十平方米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淡化教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张开嘴巴。如果只在方法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那就只能围着“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转,学生被动地发言,被动地讨论,被动地搞活动,被动地张嘴“说”,是不能叫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罔论学生发挥创造性。在这里,教师不应是一个学生活动的“主宰者”,而应是一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还可以是一个“参与者”,忘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师甚至可以“退居二线”,把讲台慷慨地让出来,让学生做一个“组织者”,以唤起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意识,认识到课堂的主人是自己而不是教师,从而积极地张嘴“说”出属于自己的“台词”。比如,我在上《绿》的时候,除了让他们自由发言,指出自己认为的文章中的最出色的描写,我还让他们畅所欲言,指出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并提供修改方法。一改以往散文学习中五体投地,极言其妙处的惯例。学生意识到这再也不是变相的提问,在课堂上,自己是真的具有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机会,具有了表达“自己”的喜恶的权利,发言自然积极起来。虽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失偏颇,但经过同学之间的辨认,最终也得到了解决。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就是能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能不能把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体现在“说”的教学上,就是在“教师的专制”这张封条被撕掉的前提下,能不能让学生自动地张嘴说话,也即教师要采用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教学。(二)训练思维,使学生能说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笔者在课堂开设了“一日谈”、“一得录”等栏目,安排学生谈谈说说写写练练。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先学说,后学议,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名为“海阔天高”。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海阔天高,任意发挥。谈完之后作些归纳,得出一、二个观点,拟成条目。一轮下来,整理出四五条。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名为“节外生枝”。仍安排在每堂课前由学生上来谈,抽出一条观点,发掘其内涵、外延,分解出若干分论点,初步搭成阐述的框架。此外,笔者还从范文中选出一些篇目,启发学生变换角度或者另辟蹊径作阐述,列出阐述提纲。打开思路后,课堂气氛很热烈。到第三阶段,则训练系统、完整的阐述能力了,名为“添油加醋”。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衔接自然,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说不好话,说不清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不够丰富,没有占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因而使得说话单调平板,苍白无力,底力不足。事实证明,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出众的口才的前提和基础。学语言,一要读书学习,丰富语汇。通过多读、多背、多记,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力,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很多先人的真知灼见提示了这条规律。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故文坛大家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请他背,他随点随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海涅、歌德许多诗句,结果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二要深入生活,增长知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实践活
本文标题:谈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