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朝A.王权借助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商代通过与天神“帝”建立宗法联系以神化自身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B项,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指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排除;C项,商代时皇帝制度未产生,排除;D项,夏朝确立了“家天下”制度,排除。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家族成为自成一体的微型邦国,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以宗法血缘治理家庭,直到治国、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都是国家的行政制度,故排除BCD项。故选A。点睛: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体现了我国古代家天下的政治特色。3.有学者指出,西周时期的某项政治制度的实质是“用土地换取政治军事上的支持”,即以土地换忠诚。以下言论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禅让制2【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用土地换取政治军事上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室通过授封土地与人民的方式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对周王室有朝贡、受命征伐、服从统治的义务,以拱卫王室统治,故A项正确;B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权力的制度,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手段,排除;D项,禅让制是军事部落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4.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王-卿大夫-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卿大夫D.王-卿大夫-士-诸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大宗继承别子分封,自上而下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乐记》说:“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则材料对“乐”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礼相异乐相同B.体现等级差异C.维系社会团结D.注重道德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说明“乐”具有维护社会团结的作用,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信息可知,“礼”体现了等级差异,设问问的是“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道德教化,故D项错误。6.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任命郡守和县令C.管理全国军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3【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公中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点睛】【详解】7.据史书记载:秦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太监B.太尉C.御史大夫D.廷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此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责,C正确。太监是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A错误。太尉是负责军事官员,B错误。廷尉为秦朝九卿之一。掌刑狱,故D项错误。8.“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家天下C.皇帝独尊D.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关键句是“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体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百官公卿49.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B.郡、县都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组织C.郡县制的建立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D.秦朝与西汉都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原有的形式,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D选项错误,只有西汉初期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10.《全球通史》中提到,“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分封制。…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这里“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是指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官员均由皇帝任命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官员均由皇帝任命说法绝对,B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一整套制度的总称,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属于中央官制,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行省制度D.设通判【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汉朝刚刚建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实行郡县制,没有实行分封。由此可判5断,汉初采取的措施为郡国并行制度。故选A项,不选B项。实行行省制度的是元朝,不选C项。设通判的是宋朝,不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国并行制度12.汉武帝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对重大朝政进行决策,而由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变成为“外朝”。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完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C.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体现废分封、行郡县制度的决心【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以后,分朝官为“中朝”及“外朝”。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中朝官”往往假借皇帝之权,以牵制丞相等大臣。东汉以后,宦官多操纵中朝大权,以挟制外朝。由此可见,汉武帝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故C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外朝制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A.魏晋南北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标准,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故A项正确;唐朝实行科举取士,寒门可通过参加考试做官,排除B项;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寒门仍可参与考试做官,排除CD项。14.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负责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刺史制度,6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还有地方郡国的二千石官员。这一变化体现出A.汉武帝有效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B.王国割据问题依然存在C.地方官员完全受制于刺史D.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而非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汉代监察制度,王国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地方官员完全受制于刺史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从汉初“察无专区、责任不明”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的变化,说明汉代的监察体系日趋完善,故D项正确。15.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下列措施是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在地方设通判C颁布“推恩令”D.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地方王国势力得以解决,故C项正确;A项,节度使为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导致了唐末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排除;B项,通判为北宋监督地方知州所设,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为唐代中央官制,排除。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7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7.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制有三省,下有六部去分工。下列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以后历朝都完全沿袭的政治制度D.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分散宰相权力,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故历朝并未完全沿袭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僚体制,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职司明确,相互制衡,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故ABD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A.世官制和科举制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和科举制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汉代的选举”指的是察举制,排除AD;“唐代的公开竞选”指的是科举制所以选C,排除B。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察举制和科举制19.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8C.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答案】B【解析】从“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可以看出尚书省在唐代具有极高的地位,决定了唐代中枢决策的方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组织整齐严密;C选项不是尚书省的职责;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20.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这说明唐朝:A.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B.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C.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集体宰相制度本身就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宰相人数多,无法判断是否有很高的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这么多的宰相全部来自科举制的选拔,故C项错误;由材料“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可以知道,唐朝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化,加强
本文标题: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