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天津市河西区2019年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天津市河西区2019年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0分)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B.齐C.燕D.宋【答案】D【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使被灭亡了的国家恢复,使已经断绝了家族接续,使遗落的人才被提拔,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受封者是先代贵族。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鲁国和燕国是王族分封,齐是功臣姜尚的封地,故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结合西周初期分封的对象,便可选出正确选项。2.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B材料体现不同身份者的做人规则,反映了纲常伦理观念。A材料未提及家庭矛盾,排除A;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不包含“为妇者”,与材料不符,且这一论断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是关键信息。3.“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味,非言可传!”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A.《洛神赋图》2B.《步辇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答案】D【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解析】【分析】A、《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他的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与材料中强调写意的风格特点不复合,故排除;B、《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唐代作品的特点是体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故错误;C、《清明上河图》是体现市井风情的作品,与材料描述的意思不符,故错误;D、《墨兰图》是清朝郑板桥的作品,属于文人画的一种,文人画,强调重意,符合文人画特点,故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的绘画艺术,根据材料中“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而气韵别有三味,非言可传”便可知属于文人画。4.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1900年法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次侵略战争()A.将战火从江南扩大到了华北地区3B.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答案】D【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解析】【分析】近代法国侵略中国,并且“向北京进军”,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题干“1900年法国侵略中国”可知,这场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毁天津拆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故A项错误。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故B项错误。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材料中所给“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1900年法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北京,1900,法国等侵略国便可选出正确选项。5.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如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答案】B【考点】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通过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份公司及图片中关键词股票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6.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行业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4【答案】C【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计划的特点。B.材料看不出生产关系的改变。C.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工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的增多,这体现了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策略。D.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是在1961年开始的1965年基本完成。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侧重考查了一五计划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所给年份及农轻重比重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7.德国史学家蒙森在其著作《罗马史》中对罗马法起源进行了清晰的讨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由此可知,罗马法有利于()A.维护法律权威B.保障人民的权益C.保护私有财产D.限制权力的滥用【答案】D【考点】罗马法【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可以看出罗马法对国王权力起了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罗马法的影响,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史料中的关键句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8.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促使英国不断调整国内移民法律的主要原因是()A.无产阶级的斗争B.启蒙运动的深入C.工业革命的发展D.选举制度的改革【答案】C【考点】两次工业革命【解析】【分析】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英国调整移民法律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排除。启蒙运动宣传理性,追求思想解放,与题目要求没有关系,故B项排除。由材料可知,在1795~1846年,英国经历了从禁止人民迁徙到允许人民迁徙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量工厂的兴建,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允许人民自由迁徙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人口流动政策的调整,与选举制度没有关系,故D项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中从1795年到1846年法律的不断调节,结合工业革命的时间及影响便可选出正确选项。9.霍布斯认为:“当他们每个人通过与其他人的协议迫使自己不能违抗他已经服从的那个人5或会议的意志时……这种使所有人的意志都服从某一个人或会议的意志的情况就会出现,这就叫‘联盟’.会议的这种意志被看成是构成这种会议的成员的多数意志。”与其主张最相似的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卢梭【答案】D【考点】启蒙运动【解析】【分析】“当他们每个人通过与其他人的协议迫使自己不能违抗他已经服从的那个人或会议的意志时……这种使所有人的意志都服从某一个人或会议的意志的情况就会出现,这就叫‘联盟’.会议的这种意志被看成是构成这种会议的成员的多数意志”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与卢梭的思想一致,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所表达的主旨,“盟约”结合社会契约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0.如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B.该国完成了工业革命C.该国成为世界工厂D.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答案】C【考点】两次工业革命【解析】【分析】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应该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B.材料反映的应该是英国对外贸易的形势图,更多的是强调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地销售,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1840年左右,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C.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体现了英国是世界工厂的特点。D.材料只能反映出贸易的发展,体现不出龙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观察图,可知通过工业革命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11.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斯大林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C.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增产下降D.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答案】B【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分析】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增多,反映人民为支持国家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支持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B项符合;从材料中粮食产量下降和出口增加不能说明“斯大林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故A排除;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由于农业投入不足而导致农业产量下降,故C排除;6新经济政策由于1928年实行农业集体化后逐渐被取消,而新经济政策取消导致产量下降,不能说是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故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中所表达的主旨,从1930年到1931年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便可知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1.0分)12.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現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铎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黃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項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住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材料三: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則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漸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則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材料四:要充分体現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則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1)萤仲舒、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淸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答案】(1)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黄老之学等思想,以《公羊春秋》为依据,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等思想,主张仁政。朱熹:吸收佛、道
本文标题:天津市河西区2019年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