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宁夏平罗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无答案)
-1-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高三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2、西周时期,“建国”在性质上总是与“分贰宗”相一致的。不管是封同姓诸侯或者异姓诸侯,均为周宗族的分宗。这反映了()①西周分封以宗法关系为基础②诸侯之间的等级相同③周王通过分封直接管理地方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3.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5.战国时,东方诸国出现了许多星罗棋布、“富冠四海”的商业都会,但秦国却没有一处。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东方诸国的经济实力强于秦国B.秦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C.秦国经济政策有别于东方诸国D.秦国战争频繁破坏严重6.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这反映出当时()-2-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7.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8.《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9.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A.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B.法度严明利于统一C.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D.大一统是历史规律10.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司法判案时的随意性D.備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11.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记述出处(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史记·吕太后本纪》-3-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史记·平准书》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缀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12.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官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C.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13.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14.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南朝时()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C.门阀政治受到冲击D.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15.下列图片分别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这两制说法正确的是()◇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第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怒则任刑,喜则淫赏……为百姓所疾……◇第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第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略割损正令也-4-A.两制的设立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两制设立都体现权力分立与制衡,具有民主理念C.两制都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掌行政、军事、司法大权D.两制中皇帝拥有最高统治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16.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这种记载表明()A.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B.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D.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17.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唐太宗形象出处“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旧唐书》“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王夫之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18.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19.北宋有一种列入匠籍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并且人数少,只作为辅助之用。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衰落B.私营手工业高度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0.《明史》记载:洪武年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明中期,禁-5-商贩、仆役、倡优、下贱服用貂裘。”对材料认识最恰当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B.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C.商品经济发展停滞D.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相悖21.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22.下表反映了晚清同治年间地方督抚满汉比例的变化年份满汉总督比例满汉巡抚比例18605:56:918615:54:1118624:62:1318633:7l:1418642:80:1518651:90:15据此可以推知()A.督抚比例变化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B.晚清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C.晚清中央集权制度已面临严重危机D.汉族地主官僚逐渐主导了内政外交2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6-24.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论人民民主专政》C.《新民主主义论》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5.恩格斯在评价某一近代历史事件时说:“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剩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26题25分,27题10分,从28、29选修题中选一道15分)26.(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制大事年表材料二: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7-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材料三: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1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历代官话的变迁表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洛邑的当地方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所以也把汉朝的汉语标准发言成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北民南迁、“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南京话)。唐宋“洛语”以长安、开封为中心,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留学生皆学习洛阳官话。今天日本奈良口音中就保留了大量“洛语”。元元朝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明历代战乱时期的“衣冠南渡”,使南京地区的“中原之
本文标题:宁夏平罗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