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学基础》问答题
《管理学基础》问答题(简答题、论述题)辅导1、管理的性质。(4)(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7)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24)(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4、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和意义。(31)(1)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梅奥认为,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产生相互联系,产生共同的感情,会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很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是以效率的逻辑为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是以感情的逻辑为标准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共同存在,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5、现代管理理论内容。(33)二战以后,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其代表人物包括孔茨、奥唐奈,其主要观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职能联系起来,专门研究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2)经验学派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戴尔,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3)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强调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管理问题。(4)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精力研究决策问题。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非程序性决策。(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是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决策,以提高经济效益。(6)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管理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采用何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即所谓“权宜应变”。7、企业文化理论。(37)企业文化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发源于美国,但企业文化的实践却首先在日本得到较快的发展。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2)企业作风;(3)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2)对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3)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8、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73)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目标建立、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1)目标建立。建立企业目标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使命宗旨,并结合企业内外环境决定一定期限内的工作具体目标。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单向的,由上级给下级设定目标,即由企业领导者设定,然后分解成各级目标,最后落实到个人目标。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要求企业员工参与目标的设立。常用的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法和自下而上的目标制定法。(2)目标分解。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和个人目标。要使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的目标,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3)目标控制。为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者必须进行目标控制,随时了解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必要时,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对目标进行一定的修正。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4)目标评定与考核。目标管理注重结果,对部门及个人目标的完成情况必须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通过评价活动,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9、目标管理的优越性。(79)目标管理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3)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4)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10、决策及其特征。(98)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西蒙说:“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超前性;二是目标性;三是选择性;四是可行性;五是过程性;六是科学性。11、决策应遵循的原则。(101)一是满意原则;二是分级原则;三是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五是整体效用原则。12、特尔菲法(106)特尔菲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首创并用于预测和决策的方法,该方法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组织预测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后作为参考再发给各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以提出新的论证。几轮反复后,专家意见渐趋一致,最后供决策者进行决策。13、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124)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14、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127)(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4)管理幅度原则。(5)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15、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144)(1)特征也可称之为项目式组织结构,其结构图是M形的。最早设立事业部的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发明者是管理学家斯隆和杜邦。这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它是在总公司之下设立多个事业部,事业部可以按产品、或按市场、或按地区划分,每一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事业部是总公司下面的一个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2)优点其优点是:1)权力下放,有利于高层领导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问题;2)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各事业部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4)便于培训管理人才。(3)缺点其缺点是,由于在总公司和各个事业部都要设置职能结构,比如生产、销售、财务,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管理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容易忽视整个利益,等等。16、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151)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衡量一个组织集权或分权的标志主要有:(1)决策的数量。(2)决策的范围。(3)决策的重要性。(4)决策的审核。17、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162)人员配备是根据组织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要完成人员配备的任务,就要坚持如下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2)任人唯贤原则。(3)因事择人原则。(4)量才使用原则。(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18、管理人员的选聘渠道。(163)管理人员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一个组织要得到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同时考虑内源与外源两个渠道。(1)内部来源优点:1)他们对组织情况较为熟悉,了解与适应管理工作的过程会大大缩短,他们上任后能很快进入角色。2)选任时间较为充裕,对备选对象可以进行长期考察,全面了解,对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看得比较清楚,能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3)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4)手续简单,费用低。缺陷:1)容易造成“近亲繁殖”。2)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给公平、合理、科学的管理带来困难。3)内部备选对象范围狭窄。(2)外部来源优点:1)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2)可避免“近亲繁殖”,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4)可以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因而可节省在培训方面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缺点:1)难以准确地判断他们的实际管理才能。2)费用高。3)容易造成对内部员工的打击。总之,一个组织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是这样的:高层主管一般采用外源渠道,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可采用内源渠道;在组织成长期多用外源渠道,稳定期多用内源渠道。19、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163)(1)组织规模;(2)业务的复杂程度;(3)管理部门的数目;(4)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20、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174)(1)业务培训;(2)管理理论培训;(3)管理能力培训;(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21、领导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190)(1)性格理论阶段;(2)行为理论阶段;(3)权变理论阶段。22、领导的影响力。(187)领导是领导者向下属施加影响的行为,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方面构成。(1)法定权力。法定权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强制性。法定权随职务的授予而开始,以职务的免除而终止。包括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2)自身影响力。影响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望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自身影响力不能由组织赋予,不具有法定性质。构成领导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能力、情感。23、领导班子的合理构成。(202)(1)年龄结构;(2)知识结构;(3)能力结构;(4)专业构成。24、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207)(1)知人善任的艺术;(2)量才使用的艺术;(3)用人不疑的艺术。25、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职工空间距离的远近;(2)职工观念态度的相似性;(3)职工彼此交往的频率;(4)职工彼此需要的互补性。26、激励过程。(219)激励,就是“激发、鼓励”,是一种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激励实质上就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基础,利用各种目标激发产生动机,驱使和诱导行为,促使目标的实现。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过程。当人们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这就是激励过程。2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22)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需要产生了人的动机,需要是激励人们工作的因素。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可以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及其先后顺序排列一个需要层次图。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包括那些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活必需品。马斯洛认为,当这些需要还没有达到足以维持生命之前,其他的需要都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比如,生活要有保障;工作要稳定;生病了、年纪大了,要有所依靠;避免人身伤害,等等。第三层次的需要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当生理及安全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开始占据主要地位。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人们一旦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一种能使人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欲望。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起着主导的激励作用。一旦这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那么这一层次的需要就不再是人们工作的主要动力和激励因素,人们就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管理者应当根据不同人的需要层次,用他们正在追求的那一层次的需要来激励他们,将会取得极好的激励效果。28、双因素理论。(223)
本文标题:《管理学基础》问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