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乌南察布市集宁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乌南察布市集宁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时间:60分一、单选题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2.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居于行政位置上……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君主任命官僚的现象,体现了君主集权的特点,故D2项正确;战国时期世袭贵族特权尚未完全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选拔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故选D。3.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椽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由地方政府举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任官是察举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的依据是军功,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由士家大族垄断选官,不利于人才选拔,故C项错误;科举制不是由地方举荐人才,故D项错误。故选B。4.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C.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D.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3选项排除。5.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不能由局部法律文献而认为进入法治时代,排除A;中西方都在青铜器上刻出法律条文,说明成文法的重要意义,故选C;材料看不出中西方的交流,排除B;春秋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排除D。6.西方学者安德鲁斯指出:“对于雅典来说,公元前6世纪初,它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减少公民的人数而把他们降为奴隶,还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奴隶?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希腊民主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B.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社会问题C.希波战争促进了奴隶贸易的繁荣D.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逐步增强【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可以看出他认为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奴隶减少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在与“希波战争”无关;D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材料题及的是奴隶减少的问题,所以与政治弊端没有关系,也与公民意识没有关系,故排除A、D选项。此外,希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与材料给出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差距甚远,所以排除C选项。47.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C.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D.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经济方面崛起,但政治方面滞后,政治上保留封建残余,专制色彩浓厚,C项正确。1871年宪法中的选举权已经实行,A项错误。1871年宪法赋予了议会立法权,B项错误。德国在政体上属于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紧扣材料信息“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即可知道答案。8.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B.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C.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5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9.“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B.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C.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生存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工人,能够由于工业的进步而联合起来,等到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了,从而无产阶级成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是揭示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的是由于工业的进步,工人阶级走向联合,不是批判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故D项错误。故选B。10.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恪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这一主张表明巴黎公社A.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C.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普遍支持D.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答案】A【解析】根据“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可知,巴黎公社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公众6事务,人们群众是巴黎公社的主人,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工农群众的态度,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1.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这提倡的是私有制,与《天朝田亩制度》提倡公有制是相矛盾的,故A项错误;洪仁玕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在反封建的革命性上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但这一主张是实际上是否定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故C项错误,D项正确。12.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A.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B.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C.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答案】A【解析】由材料“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故选A;材料只是个人意见,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维新变法思想的部分,排除C;由材料“1897年”,可知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713.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答案】A【解析】“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说明义和团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的否定,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义和团精神,C错误;武器落后只是作为一个论证,D错误。14.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答案】D【解析】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探索学习救国救民道路,材料中各种救国道路思想出现,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D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B中根除说法绝对;C中弥补不符合事实。15.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8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所反映的《天津条约》内容,故1858年,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侵犯中国司法主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的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但是说全方位开放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以后,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16.《中华民
本文标题:内蒙古乌南察布市集宁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1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