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业达标]1.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起义的推动B.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C.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答案D解析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方面来思考,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符合当时的史实,故D项正确。2.明末有位思想家: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他()A.率性耿直,敢说敢为B.否定贞节牌坊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思想家是李贽。根据封建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剃光头发是大不“孝”的行为;而儒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将其与佛教并列,是对儒家正统地位的挑战;古代女子地位较低,传统社会认为女子不应接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因此李贽违背传统的种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批判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试图冲破封建束缚,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贽的表现并不能体现他率性耿直,敢说敢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他对贞节牌坊的态度,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所追求的,且材料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众治”C.提出君臣平等D.认为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信息可知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众治”“君臣平等”’“工商皆本”的主张,故B、2C、D三项错误。4.“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黄宗羲的这一思想主张()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B.引发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潮流C.实质上要求限制君权、君臣共治D.彻底颠覆传统儒学中的君臣关系答案C解析材料中黄宗羲将君臣都放到了治天下的维度中去考察,认为二者是平等的,打破了君权独尊的观点,实质上反映了限制君权、君臣共治的要求,故C项正确。黄宗羲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只能代表当时一部分先进而开明的有识之士的主张,并未引发思想解放潮流,故B项错误;黄宗羲对君臣关系的界定只不过是重申并进一步阐发了先秦儒学的部分观点,并未彻底颠覆传统儒学中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5.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在于其专在上。”他在《日知录》中明确地宣称自己撰写的目的是“意在拨乱涤污,待一治于后王”。上述材料说明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贪污腐败C.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D.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追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意在拨乱涤污,待一治于后王”来看,顾炎武做学问的目的是探讨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现实利弊。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顾炎武并非资产阶级,排除D项。6.有位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A.王阳明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可知,该思想家应当是王夫之。在以上四位明清思想家中,唯有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论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D项。7.唐甄在《潜书》中写道:“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3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答案D解析材料中唐甄认为,“杀人之事”有一半是帝王所为,表达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A项是孟子的“君轻民贵”的思想主张;B项主张君主专制;C项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D项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意为“君为民害”。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排除。8.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出现,他们要求挣脱传统束缚,反映他们诉求的“异质”思想也就出现,A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项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C项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D项排除。[等级提升]9.在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A.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B.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D.“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倡导唯物思想,故A项排除;B项说法本身没错,但与材料不符;材料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和“君不君,臣不臣”反映出对权威的蔑视和4挑战,“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是黄宗羲提出,与材料中“李贽”不符,故排除。10.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并没有背离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是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与继承,故A项错误;李贽与清代的考证之风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的儒学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在当时”可知,题目是问李贽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而不是对后世的影响,故D项错误。11.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答案C解析A项“颠覆”一词有夸大嫌疑,况且“君臣”关系不是材料探讨的主要问题,故排除;材料中孟子并没有指出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故B项错误;两者都主张制约君权,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孟子和黄宗羲都没有主张民权绝对高于君权,故D项错误。12.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政治改革的条件C.社会教化的作用D.君主专制黑暗腐朽答案C解析材料从“人伦”“风俗”“政事”“国家”,层层递进,强调教化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表达的不单是教化和国家的关系,A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和“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13.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5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从材料“为民而立之君”中可以看出,顾炎武认为君主是为民而立的,但是他与其他官员一样,都是平等的,这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爵禄制度的合理性与否,不是顾炎武讨论的主旨,故A项排除;材料中“为民而立之君”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故B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4.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表明王夫之()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B.坚持反清复明活动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答案A解析“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表明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严格自律,注重名节,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王夫之抵制清朝的拉拢,谈不上反清复明,故B项错误;“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是一种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测,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王夫之抵制清朝的拉拢,体现不出政治是否腐败,故D项错误。15.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D项正确。6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于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摘编自《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二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1)根据材料一,顾炎武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的理由何在。他认为振兴国家的途径有哪些?(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有何异同。(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答案(1)理由: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在中央集权钳制之下,地方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民穷国弱。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以强国富民。(2)相同点:二者都针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弊端的方案。不同点:顾炎武是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郡县制的弊端;而黄宗羲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来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3)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带有早期的民主启蒙色彩,对近代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概括得出理由。第二小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3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