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整合一、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特点及联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1)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学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阶段时间地位、特征认识2产生形成春秋战国(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善,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遭受打击秦“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确立正统西汉(1)汉武帝时代,实行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家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趋向官方化走向成熟宋明(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2)由程朱理学发展到陆王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自我批判明清之际(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1.影响(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①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②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价值影响。③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2)消极影响: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3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②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2.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非选择题之原因、背景类设问的解题技巧设问类型限定性设问宽泛性设问答题模板①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②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③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典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而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4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王夫之《黄书》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答案共同之处:抨击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评价:积极方面: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消极方面:提不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解析人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反作用,依据此原理回答即可。点拨原因类的设问从试题构成看,主要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作答,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答案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归纳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来回答。作答时,如果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和课本重合,尽量采用课本中的历史术语来回答。另一种是材料主要提供信息,答案则要从所学知识来归纳,作答时注意将设问中陌生的概念转化为教材中熟悉的知识就容易作答了。另外原因类的设问还有一种是完全根据材料归纳答案,此种情况高考题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且多出现于选考题中,作答时逐层概括材料信息即可,注意语言的规范性。5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整合讲义 人民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