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牛栏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北京市牛栏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克盂和克晷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盂与克罂也由此得名。对克盂、克晷两件历史文物认识准确的是①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②说明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③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④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说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故①项正确。公是因为位高权重才需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而不是所有“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故②项错误。精美的克盉与克罍能够反映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故③项正确。《史记》和两件青铜器铭文记载的事件相同,并且有克盉与克罍佐证,说明《史记》记载正确,故④项正确。故答案选D。2.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A.这一时期使用大量青铜器B.商朝时出土了大量青铜铭文C.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D.大型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兵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故C正确;这一时期使用2大量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表现,故A错误;B项表述错误,应该是“出土了大量商朝青铜铭文”;大型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礼器,不是兵器,故D错误。3.通过对良渚的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B.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C.遗址内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和制陶窑场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这说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D正确;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农作物和牲畜遗骸,故A错误;半坡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氏族公共墓地和制陶窑场,故BC错误。4.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A.依法治国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C.福祸相依D.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因此属于儒家的是D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俭”,道家认为“福祸相依”,故ABC错误。5.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华夏认同逐步形成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C.霸主有“尊王”的义务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答案】A【解析】【详解】齐国认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齐国等国是认同华夏的,故A正确;材料和宗法分封制无关,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齐桓公“攘夷”,不是“尊王”,故C错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说明齐桓公以民族性来区分夷夏之别,故D错误。36.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县”等,故选C。7.《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响应者非常广泛,故D正确;“苦秦吏”指的是秦朝暴政,材料没有体现出秦末农民起义起因于官吏的贪腐,故A错误;秦末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实施郡县制,故B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是农民,故C错误。8.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开始于A.春秋B.秦国C.秦朝D.汉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D正确;春秋时期儒学产生,故A错误;秦国厉行法家思想,故B错误;秦朝“焚书坑儒”,故C错误。9.汉代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采纳某项措施时谈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这项措施是A.三公九卿B.推恩令C.郡国并行4D.三省六部【答案】B【解析】由“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销弱矣。”可知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巩固了统治,故选B;三公九卿、三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设置,与“实分其国”无关,排除AD;汉初即已推行郡国并行,与“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无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销弱矣。”的准确解读,结合“汉代主父偃建议汉武帝”联系推恩令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10.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洛阳西郊等地都出土了类似的铜镜,这说明中亚地区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故B正确;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故A错误;C项错在“遍销世界各地”,说法绝对,故错误;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故D错误。11.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5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12.“高祖(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补充□□中对应的选项A.长安B.洛阳C.南京D.开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为了加强对南部统治,更好的接受汉族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故B正确,AD错误;南京是南朝齐的都城,故C错误。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是民族之间的交流极为频繁,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为经济格局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因此,此时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D正确;此时国家分裂,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不是繁荣开放,故A错误;虽然政权分裂,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不是倒退,故B错误;此时有中外交流,但不是主流,故C错误。14.《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A.规定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6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C.鼓励鲜卑族贵族和汉族士族通婚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社会等级由民族等级演变为士人与庶人的等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孝文帝改革确定了鲜卑贵族门第高下,故D正确;“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推动了鲜卑人对洛阳的认同,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推动了风俗习惯的变革,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鼓励鲜卑族贵族和汉族士族通婚”则大大推动了民族融合,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15.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行为说明了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故C正确;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但这不是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故A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隋朝滥用民力,故B错误;没有考古资料,所以不能判定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是否相符,故D错误。16.《新唐书》载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把颉利可汗统治的地区分为二府统治,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唐朝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相同C.二府指安西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D.东突厥风俗习惯被打破【答案】A【解析】【详解】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这说明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正确;材料信息只涉及突7厥族,不能得出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相同,故B错误;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的,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东突厥风俗习惯,故D错误。1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创立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选官标准始终家世才能并重D.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九品中正制后来变成拥护门第、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觅取人才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九品中正制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最初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始终重视家世,故C错误;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故D错误。18.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示的中央机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答案为B;ACD的中央机构不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19.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①打破门阀的特权垄断8②扩大官吏人才来源③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实行不仅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还可以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同失败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20.“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段论述充分说明A.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胡族生活习俗影响
本文标题:北京市牛栏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4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