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1课新文化运动[学业达标]1.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答案D解析从题干信息看,该学者号召青年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可以判断该学者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因此,他应主张民主与科学,故选D项。A项求强求富、B项变法维新、C项共和革命分别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下图人物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是()A.创办《新青年》B.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开展“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答案B解析蔡元培在出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鼓励用新思想去占领旧思想的阵地,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故选B项。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故排除A项;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的是胡适,故排除C项;开展“问题与主义”讨论的是李大钊和胡适,故排除D项。3.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2-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旨在提倡()A.民主B.科学C.新道德D.新文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的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再加上题干“专制”一词,与民主相对应,故A项正确。B、C、D三项没有涉及,排除。4.胡适曾说,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这一观点认为新思潮()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旧道德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A解析从“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可知,作者对儒学持否定态度,相应地则对现代文化持肯定态度,故A项正确。新思潮认为孔教是落后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是先进的,并没有混淆二者的界限,反而是界限分明,B项错误;C项同材料意思相反;从材料信息来看,新思潮对旧文化并无传承的意向,D项错误。5.“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这种语体和风格的诗最早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新中国建立初期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用白话文写的诗歌,白话文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此答案为C项。6.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A.推广民间俚语B.提倡文言文复兴C.否定外来文化D.抵制白话文运动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知,作者认为“古书”即文言文不应尽废,推行白话文会使文章失去文法,与乡间俗语混为一谈,失去文化的严肃性,对白话文持否定态度,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意思相矛盾;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不是提倡文言文复兴,而是不希望全盘否定文言文,B项错误。7.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3-其含义是它()A.主张民主共和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C.挽救民族危亡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仅仅在政治方面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完成了辛亥革命本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任务。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8.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A.国民大革命B.中共成立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国民大革命1924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1921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民国小学教材语言的改革,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与改用白话文无关,故D项错误。9.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A.外国先进的科技B.外国的思想文化C.外国的政治制度D.外国的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是“物的部分”,排除;B项是“心的部分”,符合题意;C项是“心物结合的部分”,排除。10.“五四新思潮冲击了许多传统的大家庭,以致引发了‘家庭革命’(指争取女性婚姻自由)。”导致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的礼教思想C.五四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D.五四新思潮是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答案B解析由“五四新思潮冲击了许多传统的大家庭……(指争取女性婚姻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影响,故选B项。A项中的“科-4-学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科学精神”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项错在“偏激”。[等级提升]11.《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这可以用于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答案A解析《新青年》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禁锢,万马齐喑的社会状况,即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思想界并未争鸣,西方文化也未被广泛接受,B、C两项排除;启蒙报刊遭遇冷落而非兴盛,D项排除。12.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是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理论宣传,符合材料中所“针对”的“现实”,故D项正确。13.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峙于其中……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其中“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含义是()A.规模宏大,名师众多B.学风开放,思想自由C.重文轻理,倡新抑旧D.学科齐全,综合性强答案B解析由材料“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峙于其中”并结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可知,“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含义是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项正确。14.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5-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15.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有()名称创办时间地点基本宗旨与社会活动、刊物新民学会1918.4长沙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平民教育演讲团1919.3北京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举行定期讲演少年中国学会1919.7北京《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月刊,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觉悟社1919.9天津刊物《觉悟》,追求“人”的生活①新文化运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③社团青年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④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由学生社团的名称“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可知新文化运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故①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故②错误;由材料学生社团“改造中国与世界”“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的宗旨,可知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故③正确;学生社团的地域分布与新文化运动的地域影响力并没有直接关系,故④错误。B项正确。16.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6-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胡适《寄陈独秀》材料三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实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独秀《答胡适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2)写出胡适与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各一篇。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人对文学变革的主张有何分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的主张。答案(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缚彻底决裂。(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分歧:胡适认为文学变革是渐进、温和的,允许他人匡正;陈独秀的观点较为激进,认为文学变革不容讨论。在顽固守旧势力异常强大的背景下,陈独秀的激进主义有利于加速白话文的推广,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但是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缚彻底决裂。第(2)问,第一小问代表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第二小问分歧,由材料二“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得出胡适认为文学变革是渐进、温和的,允许他人匡正;由材料三“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得出陈独秀较为激进,认为文学变革不容讨论;第三小问评价,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得出顽固守旧势力异常强大的背景下,陈独秀的激进主义有利于加速白话文的推广,促进新思想的传播,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得出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7-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7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