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4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2014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2.(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3.(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4.(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5.(4分)如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第1页(共18页)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6.(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7.(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8.(4分)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9.(4分)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一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C.蒸汽机D.计算机10.(4分)“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第2页(共18页)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四月提纲》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D.《人权宣言》11.(4分)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12.(4分)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B.世界贸易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2分)13.(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如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第3页(共18页)(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4.(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第4页(共18页)第5页(共18页)2014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分析】本题以甲骨文“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解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宗字是一个会意字,“宗”的本义是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第二图是屋宇之形,第三图则可能表示摆在宫室房间内的祖先牌位,故符合题意的是C.A项的青铜兵器与题干无关,B项“铁器”出现于春秋战国时间,D项“皇帝”名称出现于秦朝。故选:C。【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2.(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均田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井田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说明唐代实行了均田制,“违法买卖”说明第6页(共18页)由于土地买卖现象存在导致土地被“恣行吞并”,均田制受到了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市突破空间限制在宋朝出现,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均田制实行的大前提必须是国家要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3.(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解答】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这类官员不是古代政府法定机构的官员,ABC选项中几个官职都是正式的法定官职,运用排除法排除。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多为皇帝亲信,且“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与题干的“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私人关系”相符,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内阁制度的特点、性质、职权演变等知识,还需与西方内阁制度进行比较。4.(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第7页(共18页)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理学的影响以及<四书>,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四书”,通常是指《四书集注•朱熹集注》。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重要的”,可见当时四书受到重视,结合明清时代特征,理学是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B项为新文化运动影响,应排除。C项“弃儒经商”题干没有涉及,应排除。D项《红楼梦》并无明确标明时代背景,不能确定是反映宋代生活,应排除。故选:A。【点评】以《红楼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文学作品的基本了解和对题干的运用,此题易错选B项。5.(4分)如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的认识。【解答】题干信息“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可知辛亥革命后,新知事(县长)仍然是封建旧势力的代表,这也说明辛亥革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A项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题干中日记内容倾向于保守,与C项“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不一致,D项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并且与题意不符。故选:B。第8页(共18页)【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的理解认识。6.(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解答】解题干“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说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在文中,毛泽东批评了两种“一次革命论”,一种是右的,取消革命的一次革命论,即认为中国既然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就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只能在将来再去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左的,混淆革命的步骤,空想的一次革命论,即把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相混淆,急于在民主革命阶段采取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这说明毛泽东强调中国的革命应该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A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B三大改造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不符,D项与题干无关。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的掌握,需具备一定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7.(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第9页(共18页)
本文标题:2014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