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业达标]1.(2018·山东济南一中周测)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答案A解析“无为”体现出西汉初期奉行“无为而治”思想,旨在与民休息,这一指导思想的盛行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汉武帝即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D两项错误。2.(2018·黑龙江哈三中月考)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吸取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B项正确。A项是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理念,排除;C项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根据材料“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可知,汉初既不推崇礼治,也不推崇法治,排除D项。3.(2018·黑龙江哈六中月考)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道家学说C.大一统思想D.法家学说答案C-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黄老思想,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的发展,为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实施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墨家学说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是在西汉初年,法家学说是在战国和秦朝时期实施,故排除A、B、D三项。4.(2018·河北承德联考)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答案B解析“‘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这说明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D项错误。5.(2018·陕西西安一中月考)《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山中隐隐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大一统B.强化中央集权C.皇权至上D.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汉武帝登临中岳嵩山,随从的吏卒们表示都听到山中隐隐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即所谓“山呼”万岁,以山中神灵的名义显示了专制君主的无上尊崇,实际上是宣扬了君权神授,神化和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大一统、强化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6.(2018·江西南昌二中月考)董仲舒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的这种主张()A.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B.有利于减少君主的暴政C.与“君权神授”相矛盾D.包含反对依法治国内容答案B解析从“天立王,以为民也”可以看出董仲舒在君权神授中蕴含了一定的民本思想,重视对君主爱民思想的培养,故选B项。A项错误,民主和民本思想是有差异的;C项不符合-3-材料的内容;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内容。7.(2018·河南洛阳期中)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观点是()A.三纲五常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和谐中庸答案A解析材料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强调“君为臣纲”的合理性,符合三纲五常的观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君为臣纲”的合理性,没有反映出天和人的相互感应,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和谐中庸,故D项错误。8.(2018·广东佛山一中高二段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故选D项。9.(2018·黑龙江哈三中期中)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A.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B.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C.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D.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答案B解析“仁”“谊”“礼”都是儒家的思想。董仲舒建议设置太学,传授儒家思想,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灭亡是尊儒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显然不符合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主张利用教化减少犯法之人,而非取代刑罚,故D项错误。10.(2018·甘肃静宁一中月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4-B.太学生成为做官主要途径C.私人讲学风气盛行D.完整的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可知,汉代不断发展儒学教育,提高儒学地位,故选A项。B项“主要”说法错误;C项材料无从体现;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D项“地方教育系统”材料未体现。[等级提升]11.(2018·江西南昌七校期中)《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初高祖等人的崇尚道家,以及文景时期的儒法并用,到武帝时期,思想上还没有一个适应大一统局面的统一的理论,故董仲舒的理论正好符合武帝政治上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C、D两项材料未体现。12.(2018·山西太原五中月考)董仲舒“新儒学”之“新”,一在建构了儒学总体性宇宙世界观,二在实现了儒家文化的“普世化”。其达成则主要是通过()A.融阴阳道法入儒B.借天道以论人事C.借君权推明孔氏D.以纲常逢迎君主答案B解析汉代儒学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借天道论人事,最终确立了正统地位,故选B项。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不是由于其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是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不是借助君权推明孔子的儒学,故排除C项;汉代儒学地位的确立是依靠“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思想,而不是伦理纲常,故排除D项。13.(2018·山西大学附中模块诊断)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5-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异来警戒,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正确。A、B、D三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错误。14.(2018·黑龙江哈六中月考)汉武帝在一些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用人上多用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者,在教育方面大力倡导儒家经学。这些现象表明了汉武帝()A.无条件地支持“独尊儒术”B.注重不同学说的相互制衡C.推动儒道释“三教合一”D.奉行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立场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宗教、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利用一些专业人士,这样可以更好巩固西汉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种学术之间的制衡,故排除B项;C项汉武帝时道教尚未形成,佛教还未传入,故错误。15.(2018·山西临汾一中月考)太学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发展到东汉时期,太学生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30000余人。其中考核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C.使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D.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太学子弟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故B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其中考核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D项错误。16.(2018·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6-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答案(1)主张:兴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等(或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本质上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但客观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遏制了其他学派思想的自由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归纳出董仲舒的教化主张,即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