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东明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10月11日;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6分)1.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这个时期应当是()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仰韶文化时期D.氏族公社时期2.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该遗址的主要成就是()A.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B.最早培植了水稻C.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D.制造精美的玉器3.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制造方面能够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5.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了()A.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B.商周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C.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D.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6.20世纪20年代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牛尊,牛鼻穿有鼻环。这能表明()A.山西最早出现牛耕B.当时已经出现牛耕C.当时养牛业发达D.春秋冶铁业发达7.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A.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B.出现学术下移的现象C.官办学校在逐渐消失D.思想控制在日趋加强8.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9.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10.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铁制工具的使用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D.小农经济的发展11.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的主要影响是()A.出现了封建皇帝B.完成了国家统一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D.万里长城修筑完成12.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接受秦始皇任命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13.2000多年前,秦朝之所以能够修筑起东西长达6000多千米的长城,其最基本的政治前提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B.小农经济的基础C.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D.防御匈奴的需要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5.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16.《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监御史B.郡守C.州牧D.刺史1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18.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19.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20.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21.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2.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交融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24.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25.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B.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26.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这表明唐朝()A.民族政策灵活开明B.突厥族归属于唐朝C.首先采用武力征服D.改变了突厥的性质27.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B.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的需要运输军粮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28.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29.“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30.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外进行大规模屯田,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31.均田制与赋税制息息相关。北魏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因此均田制内容的变动也会引起赋税制度的变动。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是()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以庸代役D.更赋制32.“汉、魏以下,州郡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3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二、非选择题(34题14分,35题、36题各10分,共34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8分)。(2)材料二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6分)?35.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唐王朝……大力依靠建立在个人才干基础上的官僚体制,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对中国政府如此有益,以至于虽经一定的修改和偶尔的断裂,它们仍然存在了13个世纪,只是在清朝于20世纪初崩溃之后才消失。——[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继承与创新”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6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根据材料,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三公制。有何创新?东明一中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从对石器的打制上判断,该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2、答案A解析仰韶文化处于黄河中游地区,栽培的作物以粟等为主,故A项正确。3、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故选B项。4、答案D解析由“(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正确。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民
本文标题: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4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