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227(独立成册)]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汉字的出现,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F)2.“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不同的区域文化。(F)3.(2020·温州十校联考)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T)4.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F)5.(2020·温州十校联考)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就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F)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6.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观点。这表明中华文化()①薪火相传②源远流长③博大精深④独领风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7.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选A。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正确。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展品最精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近400种古籍善本在此展出。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D.史书典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解析:选B。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D错误。9.(2020·温州模拟)浙江省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小镇:杭州上城南宋皇城小镇、丽水莲都拥有千年古堰文化的古堰画乡小镇、因秦始皇大将蒙恬制作湖笔而闻名的湖州南浔湖笔小镇……通过众多的特色文化小镇,我们看到了()A.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顽强生存B.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D.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解析:选B。“南宋皇城”“千年古堰文化”等,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皇城”小镇、“画乡”小镇、“湖笔”小镇等,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符合题意。A、D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中华文化经历过衰微的过程,C说法不恰当,排除。10.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解析:选C。题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题干材料均未体现。11.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不符合题意;D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12.(2020·嘉兴期末检测)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干脆,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关于雨的不同3描写形象地说明了()①一方文化决定一方文学②地理环境影响文化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④爱情是南北文化的主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B。对南北方雨的不同描写反映出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故②③入选。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①排除。④夸大了爱情在南北文化中的地位,排除。13.柯尔克孜族姑娘的民族舞《圣湖之恋》,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的《甩发舞》,朝鲜族姑娘婉转悠扬的歌曲《金达莱》……“和谐中华·第三届民族之花选拔活动”评选出的56位“民族之花”代表在北京展示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由此可见()①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走向世界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C。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不选;②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柯尔克孜族姑娘的民族舞《圣湖之恋》……歌曲《金达莱》”“56位‘民族之花’代表在北京展示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等体现了③④。1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①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和谐相处、相互交流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④同化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③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不选;④中“同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不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因此①②符合题意,入选。故选A项。15.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4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A。本题题眼是“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题眼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①②当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不同文化应交流、借鉴、吸收,但不可能趋同,④错误。16.福建的古老剧种莆仙戏是在吸收京剧、闽剧、昆剧等“百戏”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的戏曲声腔。该剧种的形成表明()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文化发展方向呈多元化的特点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D.发展文化需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解析:选C。莆仙戏是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百戏”精华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体现,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莆仙戏是在吸收其他剧种精华基础上形成的,而非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A排除;我国的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错误;对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D错误。17.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A.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C.传统文艺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持久影响D.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解析:选B。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说明源远流长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B项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8.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音的谐音。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5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④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A。材料说明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①②观点符合题意。推广普通话不能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③说法错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我们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④说法错误。三、综合题19.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随着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中医药文化的复兴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答案:(1)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中医经过历代发展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3)中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多种治疗手段、分科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4)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使中医获得新的发展,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新的辉煌。20.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安徽泾县的宣纸颇负盛名,宣纸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材料二宣纸从原料制作到成纸历时两年多、100多道工序。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种再加工技术形成更多花色品种的加工宣纸,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等百余种。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安徽泾县宣纸的文化价值。解析:第(1)问,审读材料,根据关键信息“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6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可以得出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第(2)问,可从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宣纸制作工艺作为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宣纸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2)①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②宣纸制作工艺复杂,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因此对传承中华文明,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3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