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旧制度大革命读后感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课堂上以法国大革命为典型案例对民族主义的产生、现代国家的产生进行了介绍,也引起了我对于《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解读的兴趣。读过之后发现这并不算是一本历史书,因为作者并没有在书中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他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而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剖析了风云激荡的大革命岁月,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亲缘关系。首先,为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书中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不能忽视对作者身份背景的了解。托克维尔出身在地主贵族家庭,早年热衷政治活动,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曾出任外交部长。作为“最后的贵族”阶层的成员,作者有别于普通社会学者,可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阐述的正是既得利益者,对社会变革的冷静观察。作者的视角,恰恰是改革者而非革命者的视角,《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权力执行阶层的启示录。全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托克维尔提出的两个悖论:“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是在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进行回顾时,托克维尔观察到的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同时,这种繁荣不只停留在经济层面。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不再单纯地实行专制,而是在“到处维持秩序”。法国民众则“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但恰恰就是在这看似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中爆发了革命。托克维尔的结论是:尽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经部分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但它仍保留着许多专制政府的毛病。在革命爆发前的20年里,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贸易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因为政府这些专制时代的毛病,民众对被政府盘剥的坏印象远大于政府放松专制的好印象。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这一“悖论”同样也是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的。“大革命1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作者在书中如此解释这一“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托克维尔的这本书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探讨了革命为何会发生,而对于处于和平盛世的我们,尤其需要从中得到对于现实工作的启示意义。目前,“不改革死路一条”虽然已经是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但认识到这一点其实远远不够。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会暴露,改革者很有可能畏惧不前,力求保持现状,甚至退缩。作者在书中警示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时,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但书中得出了促进社会真正进步的制度创新不是革命能达到的结论,正说明改革者必须直面制度创新。同时,改革必须是政府自觉的、必须的行动。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防止矛盾的不断累积,直至爆发。国家事业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系统,利益主体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推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慎重,讲究稳中求进。第二篇范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学号:120213101068自动化115祁宝最近同学送了我一本池莉的文集,里面有篇叫做《滴血晚霞》的中篇小说。里面有一个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他受尽屈辱,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后来拨乱反正,他头上被扣的右派帽子没了,然后他从一个普通的老师一直干到了教育局副局长,但又在官场的斗争中黯然下台,最后他自杀了。他的遗言就是下面这句话:“历史就是木偶戏,走出一个小孩,敲着小鼓,后来便离去了。你期待着某种新节目,但走出来的是另一个小孩,敲着另一只小鼓,后来也离去了。”看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我想到的就是他的这个遗言。我们总是希望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能够改变一切,不是说“大乱方能大治”嘛?可是当暴风雨过去之后,我们总是无奈的发现历史的惯性是那么难以克服。当年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他们声嘶力竭地呼吁青年一代少读甚至不读古文,他们肯定没有想到有一天中华大地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所谓的“国学热”;当年文革中热血沸腾的红卫兵们高喊着“打倒走资派”,或许他们现如今正在为了买房买车不择手段地捞钱;对了,还有那场可笑的闹剧中的“孔老二”,现在也变成了中国的名片,孔子学院遍布世界。革命不能改变一切,传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比我们想象的要牢固得多。即使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高喊着“为人民服务的”的伟大的党现在在老百姓心目中我想形象也不是那么“伟大”了。有时我甚至会想,无论现在是哪个政党在执政,是代表“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党也罢,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也罢,中国都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都会有数不尽的贪官,都会有“官二代”、“富二代”,都会盲目地崇拜一切又盲目地否定一切。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历史的阴影像摆不脱的枷锁依附在现实上,不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第三篇范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机制11贺怀君120213403031《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当从老师那里听到《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一书名时,心里感到万分惊奇,因为之前还未听过此书,直到回到寝室下载了一份,略读了一番,才知道了其魅力之大,它已经成为了有成、有忧之人的公共读物。在1856年出版的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研究,为此他研究了许多不大知名而且不值得知名的著作。他虽然出身于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尽管他带有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激情,但他仍试图用社会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旧制度下各阶级的状况进行客观的研究和描绘,特别是农民和贵族的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他曾这样说道:“人们会拿单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本书一共三编,第一编主要讲述的是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是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为了追求自由;第二编主要讲述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平等、没有公平,一些旧的制度都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第三编主要讲述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及其后果、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该书序言中提道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主要论点归结为以下几点:1.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这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它符合全欧洲的需要,大革命是为了废除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更新风尚与习惯。2.法国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最后完成,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当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国已经废除时,人们对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农民和领主、第三等级和特权阶级的矛盾越加尖锐,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在法国比在欧洲其他国家更早爆发的主要原因。3.法国革命既呈现出决裂性,又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托克维尔不同意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加强是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创造这个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旧制度下王权和中央政府权力集中趋势的继续。同时,他注意到法国革命初期废除的一些法律和习惯,包括旧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后重新出现。4.旧制度与大革命里涉及对于专制、自由、平等三者关系的理解问题。在作者看来,旧制度后期王权和中央政权的加强侵犯了公民社会,剥夺了贵族的自由。他们只要求改革,要求地位平等,并不要求自由,至少是把改革放在自由之前。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恢复了地方自治,但是不久人们就忘记了自由。托克维尔还在书中指出:“唯有法兰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没有我所陈述的那些原因,法国人绝不会进行大革命;但是必须承认,所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从托克维尔的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看待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法国人们在大革命时期,期望平等却不要自由。而在当今社会中,平等是很难达到的,工作中人人都怕地位下降,并且都拼命向上爬。生活中,人们都怕生活地位降低,因此都拼命地赚钱,而在当时专制制度正好支持这种感情,所以助长了它的气焰。第四篇范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托克维尔,一个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虽无生活在法国大革命那激情似火的年代,却目睹着法国政局的风云突变,旧王朝的复辟,革命的云诡波橘令他不知所措。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变和第二帝国专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观失望,迫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热情歌颂了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本书用比较研究的史学方法,为我们剖析了那风云激荡的大革命岁月,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亦颇多创见,诸多新颖观点亦给人良多启示,令人深思回味。大革命与中央集权制当我们满心欢喜的认为大革命摧毁了一切封建的旧制度,重新树立了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秩序时,托克维尔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这句话无疑具有爆炸性的力量,颠覆了人们形成的传统观念,我们不禁也会思考: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嘛?托克维尔坚持认为:“中央集权制不仅是旧制度的产物,而且进一步说,这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惟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人们常说,这是在国家行政问题上的1789年那些原则在当时以及后来的胜利,其实恰恰相反,取胜的是旧制度的那些原则,它们当时全都恢复实施,而且固定下来。”他甚至这样断言道:“倘若中央集权制在大革命中没有灭亡,那就意味着中央集权制本身就是革命的开端和标志。”这种表述和论断也正好印证了他认为的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思想,诚然这种历史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法国革命前后的中央集权制作为这种连续性的证明却是缺乏分析的,他模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集权制的阶级实质的差别。大革命与基督教托克维尔在第三篇第二章论非基督教运动对大革命的影响时,认为“法国正在发生一件迄今未见事情”,“在法国,人们怀着一股怒火攻击基督教,而未试图以另一种宗教取而代之”。但他也认为“在法国,教会并没有比在其他国家更应受到攻击的理由;相反,教会中混进的罪恶与流弊比大部分天主教国家较少;于过去相比,与其他民族相比,法国的教会要宽容的多。”那么,18世纪的法国人民何以对如此宽容的基督教有如此巨大仇恨,力图要将曾充斥自己灵魂的信仰扫除掉呢?对此,托克维尔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解释这种现象必须在社会状况而不是在宗教状况中去寻找这一现象的特殊原因,应该说,燃气人们冲天怒火的与其说是宗教教义,不如说是政治制度,“基督教之所以激起这样强烈的仇恨,并不是因为他是一种宗教,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并非因为教士们要自命来治理来世的事务,而是因为他们是尘世的地主、领主、十一税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为教会不能在行将建立的新社会占有位置,而是因为教会在即将被粉碎的旧社会中占据了最高特权、最有优势的地位。”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会是国家机构的基础与模型,因此,要推翻旧制度和旧的国家机构,就必须摧毁教会机构。正因为如此,教会才成了革命的目标,也正如托克维尔所认为的那样:法国大革命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而并非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是为了摧毁宗教信仰的权威。大革命与农民法国农民属于第三等级,属于被统治阶级,承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税收义务,法国大革命前夕,与资产阶级等共同
本文标题: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86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