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单元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综合)
人教版必修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孔子创立,不受重视焚书坑儒,遭受压制董仲舒改造,正统独尊佛教道教盛行,受到冲击春秋秦朝西汉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形成理学,儒学复兴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受到批判隋唐三教合归儒,受到挑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线索: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目标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2.社会原因:3.派别代表:4.历史影响:二、先秦思想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2.道家:(1)老子(2)庄子3.法家:韩非子4.墨家:墨子一、“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2.社会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3.派别代表: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4.历史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孔子生平: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言行载《论语》,被尊为“至圣”。思想主张: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留下宝贵教学经验,整理古代典籍“六经”综合探究: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2)孟子生平: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著《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思想主张: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荀子生平:战国时期赵国人。著《荀子》一书。思想主张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孔子说:“性相近也。”——《论语·阳货》孟子说:“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孔子孟子荀子生平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其他地位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应社会需要。但被统治者冷落。“仁政”性本善“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性本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性相近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孟子》,“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荀子》春秋晚期鲁国人,言行载《论语》,“至圣”创立儒家学派但不被重用有教无类“制天命而用之”“养浩然之气”③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无为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老子生平:春秋晚期人,创立道家学派,著《道德经》思想主张:生平: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庄子》一书。与老子合称老庄。思想主张: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庄子3、法家:韩非子生平: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一书思想主张: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4、墨家:墨子生平: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平民百姓愿望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学派代表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墨家墨子“仁”与“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仁政”、“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古为今用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4.“克己复礼为仁。”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请判断下列言论各属于哪一派别,是谁的思想?道家,老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儒家,孔子儒家,荀子墨家,墨子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目标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课堂练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儒家思想经历2、汉初的“无为”3、从“无为”到“有为”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1、儒家思想经历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分。大致成书于战国,东汉时亡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黄帝老子黄老思想的内容黄老之学基础黄老之学的核心黄老之学倡导——治身(养生)、治国——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五行、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3.生活改善土地兼并,商贾膨胀——中央软弱无力边境不宁——和亲王国问题——放纵、姑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积极:消极: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有为”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想一想以前所学内容有何表现?而思想上的“有为”又有何表现呢?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武帝采纳其建议,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格局,被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沿袭。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其特点和实质是什么?◆主张:◆特点:◆实质: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天道”就是“三纲”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积极消极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汉代教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教官: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目标三(一)对宋明理学的认识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存原则,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三教合一(受佛道的冲击)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2)主要思想观点A、宇宙观:B、认识论:程颐程颢“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3)影响:把儒家的忠、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3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