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近五十年来台湾当代新儒家哲学之研究与前瞻(1)
1八、近五十年來台灣當代新儒家哲學之研究與前瞻本文綱要本文論述當代思想脈動中的以牟宗三哲學為主的近五十年來台灣當代新儒家哲學學之研究,並以關於此一研究的反思為基礎,討論台灣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的前瞻性議題。首先,<導言>交代了「五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當代新儒家哲學的研究概況」的背景知識,本文就進入哲學反思的層面,在各節展開相關論述,第一二節分別討論台灣當代新儒學思想在中國思想史的內部外部的突破與創見,第一節就內部而言,討論就牟宗三的當代新儒家哲學在圓教論與體用縱橫義之上對中國哲學的思想模型之詮釋。第二節就外部而言,討論走向東西哲學之會通的牟宗三的當代新儒家哲學。第三節討論台灣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的在未來的思想創造上的前瞻,分為四個主題來探討:當代新儒家哲學哲學的歷史反思: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與方東美的體系之差異,2.中國哲學之圓教的進一步重省,重新反思中國哲學的思想基盤,3.人文精神之進一步落實於當代社會與台灣本土情境,4.新判教的哲學思考與多元論哲學、文化會通。本文內容區分如下:導論1.當代新儒家哲學與當代新儒學2.五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當代新儒家哲學的主要貢獻3.牟宗三與台灣弟一節牟宗三:圓教思想的當代重構與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壹《心體與性體》建立儒家圓教的要點21.以縱橫說體用2.牟宗三論儒家圓教之分系與批判考察貳平章儒佛:《心體與性體》對佛家體用義的衡定1.佛家體用義序說2.《心體與性體》附錄<佛家體用義之衡定>論佛教圓教之體用義之衡定3.佛家體用義之批判:佛家圓教歸於圓融地滅,偏於出世參中國圓教之本體詮釋學與牟宗三的圓教論之批判第二節走向東西哲學之會通:牟宗三的一心開二門的二層存有論的重檢壹論題的提出:開啟當代新儒家哲學的新契機的牟宗三哲學貳當代新儒家哲學的新的出發點:一心開二門作為哲學的普遍架構參走向跨文化哲學的建構:牟宗三的二層存有學,執的存有學與無執的存有學第三節台灣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的前瞻1.當代新儒家哲學的歷史反思: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與方東美的體系之差異2.中國哲學之圓教的進一步重省,重新反思中國哲學的思想基盤3.人文精神之進一步落實於當代社會與台灣本土情境4.新判教的哲學思考與多元論哲學、文化會通關鍵字:現代新儒家哲學、牟宗三、唐君毅、本體詮釋學3ContemporarynewConfucianism、MouZongsan、TangChun-i,Onto-hermeneutics導論五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當代新儒家哲學的研究概況1.當代新儒家哲學與當代新儒學當代新儒家第二代哲學家牟宗三、唐君毅與徐復觀被當世推尊為海外新儒學的最重要的三位大思想家,他們都與台灣深有淵源。他們共同的老師熊十力先生在哲學思想上達到了當代儒家哲學上的突破,熊十力是當代新儒家哲學的第一代開創者,而第二代的代表哲學家牟唐徐三人在港台的宏揚當代新儒家哲學的努力,則使當代新儒家思想靈根自植,開花結果。他們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第三代新儒家哲學家,尤以牟宗三的影響最大,第三代學者如蔡仁厚、王邦雄、曾昭旭、李明輝、林安梧、袁保新、楊祖漢、高柏園及其他重要學者,是台灣舉足輕重的一個哲學學派,可以稱為牟宗三學派,以「鵝湖月刊雜誌社」及「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為中心,這個當代新儒家哲學第三代學者所形成的當代新儒家哲學學派雖然在思想創造力上,近年來有走向疲軟的趨勢,但是這個學派也正和其他關於新儒家的批判反思的思想運動在台灣相激相盪,在新的激盪下,很可以期待當代新儒學在未來可以綻放奇花。復次,當代新儒家哲學第三代學者致力使當代儒學思想於新土綻放新芽,流向歐美日學界,並在1986年以後藉著「現代新儒家思潮研究」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究課題,回流中國大陸1。本文探討五十年來台灣的新儒學哲學的學術研究史,此一回顧不僅對於台灣五十年來的思想史深具意義,也對世界與整11986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會議」通過了將「現代新儒家思潮研究」列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究課題,並通過以天津大學哲學系的方克立教授與廣州中山大學的李錦全教授為課題負責人,隨後網羅了十六個單位的四十七位學者,此一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與相關研究影響深遠,帶動了「現代新儒家思潮」在中國大陸的復興。4個中國的儒學研究與中國哲學未來研究,具策勵將來的意涵。我們必須釐清「當代新儒學」與「當代新儒家」一對概念2。廣義的當代新儒學包含了(1)前述的當代新儒家哲學的牟宗三學派及(2)非牟派的幾批當代新儒學的研究者,就與台灣儒學發展有關者而言,這包含了方東美、錢穆與勞思光以及他們所培養出來的學術精英,如現在在台灣任教與研究的沈清松、傅佩榮、葉海煙等學者及在海外任教而對台灣深具影響力的儒學研究者,如余英時、成中英、林毓生、張灝、杜維明,此中尤以成中英和杜維明最具哲學深度。這些人並不完全認同當代新儒家哲學家熊十力、牟宗三的基本主張,他們甚至對於熊牟的思想提出各種激烈的批判,這些人因此不能算作「當代新儒家」,但仍能算作「當代新儒學」的研究者,因為他們對儒學的文化意涵與儒家哲學的當代建構之貢獻,雖然在相關的見解上不同於牟宗三學派的當代新儒家,但都在思想反省上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3。當代新儒家哲學家當中與台灣的淵源最深的是牟宗三先生,是其中最具有理論的創造力並建構思想體系者而被研究最多的哲學家。鄭家棟就此指出「無論在體系的完整和思想的深刻、圓融方面,牟宗三哲學都堪稱是現代新儒學發展的一個巔峰,同時它也代表著一條發展線索的終結」4。底下的論述環繞著(1)牟宗三關於圓教思想的當代重構與其中國哲學詮釋(2)牟宗三的一心開二門的二層存有論的重檢與其在東西哲學之會通上的意義,加以討論。本文並就當代新儒家思想的發展歷史,反思熊十力、牟宗三和唐君毅的體系之差異,並就(3)台灣當代新儒家哲學的前瞻,提出一些看法。我們在2關於「當代新儒學」與「當代新儒家」一對概念的區分,請參考鄭家棟<新儒家:一個走向消解的群體>一文第三節「新儒學和新儒家的區分」,收於鄭家棟,《當代新儒學論衡》,台北,桂冠圖書,1995。3劉述先則提出「當代新儒家可分廣狹二義」,並在香港的新亞書院的新儒家之外,另立台灣的東海的新儒家,參見劉述先,《新儒學的開展》,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印,1997,頁54-60。4鄭家棟,《當代新儒學論衡》,台北,桂冠圖書,1995,頁111。5此簡要的論述了當代新儒家哲學家之外的當代新儒學思想家對於儒學發展的見解。2.五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當代新儒家哲學的主要貢獻首先論列五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當代新儒家的儒學研究的主要貢獻,簡言之:(1)第二代的當代新儒家哲學力求恢復中國傳統儒學的道德主體,奠定了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給予傳統儒學的心性論以新的生命(牟唐徐)。(2)建構學統、道統、政統的「三統論」與「良知坎陷說」(牟宗三),以吸納西方的政治主體與知性主體。(3)重新詮釋儒釋道三家哲學,使中國哲學在面對西方哲學的挑戰時,能延續傳統,並開出東西哲學融會之新義。(牟唐徐)(4)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史,證明中國文化的真精神與專制政治的不相容,從事中國人文精神的當代重建(徐復觀、唐君毅)。開展新考據,反對乾嘉學派及疑古派反中國文化真精神的舊考據(徐復觀)。3.牟宗三與台灣牟宗三對台灣現代新儒家哲學的影響可由他在1949年中共統治大陸之後的經歷而見出。分為下列三個時期:(1)1949-1960年,在台灣的第一個時期:1949年(41歲)夏秋之間,隻身渡海來台。徐復觀創«民主評論半月刊»於香港,並設分社於台北,牟先生即住於«民主評論»台北分社。1950年秋,應聘於台灣師範學院(即後來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50-1956年秋任教台灣師範學院國文系,1956年秋至1960年,任教於台灣台中之東海大學中文系。1958年,牟宗三與唐君毅、徐復觀、張君勱共同聯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6言」。1956、1957年出版«認識心之批判»上下冊(1949年春完稿),初步提出了後來所說的康德式的二重存有學;1956-1957年,於東海大學撰寫«五十自述»。政治哲學三書之出版:1955年,出版«歷史哲學»;1959年,於東海大學出版«道德的理想主義»;1961年,出版«政道與治道»,認為當代儒家之文化使命為三統之完成,亦即,重開生命的學問以光大道統、完成民主政體建國以繼續政統、開出民主科學知識以建立學統;並提出「良知坎陷說」。(2)1960-1976年,來往港台:這段期間牟宗三雖然旅居香港,他仍透過著作及早年在台的弟子門人,發揮了在台的影響力,牟先生在與台灣學界和學生的互動過程當中,一步步建構出他的思想體系。牟先生這時期的港台行蹤如下,1960-196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64年3月起返台在東海大學講學半年,1968年應唐君毅之邀轉往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1974年牟宗三與唐君毅一起由香港中文大學退休;1974年10月起,應文化大學之聘,來台講學數月5;1975-1976年牟宗三在香港任教於新亞研究所。這段期間,牟先生在台灣陸續出版了他自己的重要學術作品,成為當代新儒家哲學的里程碑:1968、1969年在台出版«心體與性體»三冊(1961年開始撰寫)。1971年在台出版«中國哲學與智的直覺»(1969年完稿)。1975年在台出版«現象與物自身»(1973年夏完稿)。(3)1976-1995年,重回台灣:1976年至1979年,牟宗三在台灣大學哲學系擔任客座教授,蔡仁厚指出「台大三年,正乃先生最為圓熟、最富興會之講學階段也」6,牟先生將這次回台講學比做「孔子歸魯」,旨在「返台作數年之講學,以為學術留存種子」7,通過他在«中國哲學十九講»的對中國哲學史的反思,通向後來的「圓善論」的當代中國哲學的新判教的理論建構。1977年在台出版«佛性與般若»。1980-1995年,牟5這次在台講學專題演講:「儒家之道德的形上學」、「道家之無底智慧與境界形態上的形上學」、「佛家的存有論」、「宋明儒學之三系」,皆整理成稿,於«鵝湖»第三、四、六、七期陸續刊出。6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台北,1966,學生書局,頁50。7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台北,1966,學生書局,頁50,另見第41頁。7宗三往來台港兩地講學,如1982年十一月下旬,在台灣大學主講「中國哲學之契入」與「中西哲學會通」兩課程,這是牟宗三在台灣的大學當中的最後一次長期講學。1989年10月,「中國哲學研究中心」成立,禮聘先生為研究講座。據蔡仁厚的«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牟先生於1985、1986、1987、1988、1989、1990年皆在台講學。1990、1992年,返台參加「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1993年參加「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1993年起,常住台北直至1995年4月9日病逝台北為止,1994年3月起,在台北鵝湖文化講堂,主持每週一次的學術講座。這個時期的重要學術著作有:1983年在台出版«中國哲學十九講»(原為1978年台大哲研所講錄);1985年在台出版«圓善論»。第一節牟宗三:圓教思想的當代重構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本節討論牟宗三關於圓教思想的當代重構及其對於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的貢獻,先由《心體與性體》論牟宗三所闡釋的圓教與體用,闡釋牟宗三對於佛家體用義的衡定與其平章儒佛,牟宗三所論的儒佛圓教與體用義,包含了某種可被進一步反思的中國哲學的思想模型。本文因此再論述中國圓教之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k)8,釐清牟宗三圓教論在中國圓教之本體詮釋學(存有思想)的系統當中的地位,並由此批判地反思未來中國思想進一步發展的新路。早在《心體與性體》的本文當中,牟宗三即提出了儒家圓教的成立要點於道德實體的創生義,論述了體用的縱橫義,以之辨別儒佛,並以程明道的一本渾淪之道論為「儒家圓教之造型者」,而提出體用縱橫的相關的存有論根據和認識論根據等等儒家圓教基8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k)一詞的涵義參見貝克(HeinrichBeck)與史米貝(GiselaSchmirber)編,«世界文化會通之下的世界和平»(「三的辯證與存有律動」學術叢刊,第九冊),第354-
本文标题:近五十年来台湾当代新儒家哲学之研究与前瞻(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