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银行管理学黄宪老师课件1第一讲银行概述
第一讲商业银行概述一、银行在金融业的坐标二、银行存在的经济学解释三、银行经营性质、目标和原则四、银行市场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五、银行内部组织架构一、银行在金融业的坐标1、金融中介机构和银行业2、银行业在金融业的坐标3、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1、金融中介和银行业金融体系由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构成,它们最基本的功能是对资金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配置。金融中介的传统定义是,在资金盈余者和短缺者之间发行间接投融资凭证,在经济中实现投融资最优配置的金融企业。银行业是金融中介的典型代表,存在的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主导地位。2、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坐标小微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孵化企业)(高成长企业)研发资金R&D内部种子资金商业票据或微型贷款短期融资券短期周转贷款中长期工商业贷款MezzanineFunds固定资产贷款美化资金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私募资金公开发行中长期债券公开发行股票3、新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现状(1)1949-1957年1948年12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贾继英-大清银行-陕西人),收归国有的国民政府的“四行两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邮金储蓄汇划局和中央信托局)以及众多的民族资本银行。(2)1957-1984年学习苏联“大一统”模式,,全部集中为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兼管理与经营与一体,但在农村和城郊保留了信用社。(3)1985-1994年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实施中央银行职能,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履行经营职能,恢复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在经营上实施专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建立竞争性质、符合市场经济的银行体系。主要是先后建立了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尝试打破行业垄断,实行市场竞争。(4)1994-2004尝试实施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体系。取消专业银行体系,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银行开始自负盈亏。降低准入门槛,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明确实施分业经营和监管的银行模式。(5)2004年-现在对商业银行正式实施巴塞尔协议,统一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目前我国银行类金融中介在规模和特质性上分为五个层次:五大国有银行二十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近200家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性)近300多家外资独立银行和分支机构数以千计的城乡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和类金融中介机构二、银行存在的经济学解释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之所以长期能够在广义金融市场中占优势地位,是由于其在功能和运作方式上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一)银行业存在理论的发展轨迹1、古典经济学中(包括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主体是货币金融理论,讨论货币、信用、银行(金融中介的代表)与经济的关系。它视货币为覆盖在经济层面上的“面纱”,认为它们在经济有“润滑剂”作用,但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经济无实质性的影响,而视金融中介的存在为既定的前提。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2、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金融中介在经济的作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1960)中首次提出,金融中介的多样化有益于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从比较金融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发展理论。他在《金融结构与发展》(1969)一书中指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他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金融相关比率”(FIR)体系。(2)阿罗-德布鲁范式是由二战后一批杰出的经济学家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用严格的公式进行了一般范式化的表述。在阿罗-德布鲁范式中有较严格的假定:尽管交易费用存在,但可以被忽略;虽然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有着不确定性,但它并不影响居民消费和厂商投资的决策。每一个子市场可以自动出清而达到均衡,因而市场是完美和功能巨大的。其最终逻辑推理的结论:金融中介机构是多余的3、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动力是对新古典主义假设前提是否合理的质疑。现代企业理论的先驱科斯所提出“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的命题,也成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核心,即“金融市场如果如此完善和强大,金融中介或银行为什么会存在?”金融中介理论自从诞生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金融学理论一个较为成熟的分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框架现代金融中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范式介理论基石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委托代理的分析范式金融中介核心功能优势及其扩展分析金融中介特质性和行为理论微型金融中介的优势和竞争中业务边界移动金融中介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金融中介的监管理论(二)银行业的核心功能优势1、市场的不完善和银行的优势(1)市场的不完善a)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它在经济学中指卖者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的状况,在金融交易中指债务人始终处在信息的优势地位的普遍状态。“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带来风险的普遍且典型的两种表现形式: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道德风险(MoralHazard)b)交易费用一位天才的经济学家,Coase(科斯)在1937发表“NatureoftheFirm”一文:认为市场有摩擦,存在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企业和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当市场交易费用过大时,企业会将其业务内部化;随着企业生产范围的扩张,企业内部管理环节增加、信息传递损耗加大,交易成本也就不断提高,以至于高于市场交易,此时资源配置又回到市场。因此,企业也存在合理规模。综合这两种分析,金融市场不完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高,导致风险和不确定性。然而,科斯在其研究中没有对交易费用作出量化的界定,导致经济学界对于何为交易费用(成本)争论不休。在经济学界对交易费用(成本)有很多划分和界定,哈特(Hart,1988)基于契约的视角提出的定性界定得到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就金融交易而言,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引出的交易费用包括三部分,签约前的信息搜寻费用、签约所需费用(条款的设计)、签约后的监督和强制实施的费用”。(2)银行处理信息不对称的相对优势第一、信息揭示和甄别优势(Informationrevealingandverificationadvantage)这个优势建立在规模经济和技术专业化基础上。规模巨大的银行拥有众多资深的财务专家,各类宏微观经济分析人才、完善的分析技术和风险估算模型,可以在交易事前做到对信息中所包含风险相对准确的揭示和甄别。在银行内部有着较细致的分工,这种分工使得专家对复杂问题体验可以沉淀和积累,形成经验优势。两篇必须提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献。一篇是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首次对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作出了模型描述,开创了以分析市场机制不完备为核心的逆向选择理论之先河。另一篇是海耶.利兰和大卫.派(HayneE.LelandAndDavidH.Pyle)1977年发表的《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和金融中介》一文。它构建了一种信号传递模型(简称L-P信号模型),表达了在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家在项目中所投入自有资本比例的大小是反映该项目质量好坏的信号,而金融中介有能力使得信号在传递中减少“失真和外溢”,从而使得信息生产成本最小。第二、受托监控优势对银行在处理信息不对称中的“道德风险”这一相对优势的研究中,最著名研究贡献是戴蒙德(DouglasW.Diamond,1984)的文献“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戴蒙德认为,金融中介在交易事后进行受托监控(Delegatedmonitoring)最大的优势,是银行非标准契约的“锁定”,使之通过一对多的低成本监控,可以解决“搭便车”的问题(信息生产的低成本)。在他发表的论文中,银行受托监控优势首先来自于它契约的特殊性。戴蒙德在文中列举了三类契约:“无契约式”契约、标准化契约和非标准化契约。综合比较三类契约,他比较后得出,作为金融中介(银行)的非标准化贷款契约在事后监督中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其解释为:a.非标准化契约(Non-standardContract)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各种正向和负向的条款(Covenants),从而约束力强。b.契约的非交易性(Non-tradedContract)使之流动性很低、具有高度稳定性,这有助于信息生产的“私人拥有”,激励银行对债务人或债项实行长期和持续的监督。2、支付系统和业务分销优势基于银行建立在庞大和昂贵的分支机构体系,银行有着强大的支付和业务分销系统,并有较高的经营效率。特别是它的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支付系统,能够以高效便捷地方式处理大笔业务的清算和支付。由于这个系统的建立如此昂贵,从而形成有效的“进入壁垒”。然而,由于这个系统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它又构成了对大型商业银行自我利益的最大保护和社会福利损失这难以解决顽疾的保护屏障——TooBigToFail3、转移优势(Asthetransformer)金融中介存在的优势是可以作为转移者,即利用自身可以发行间接和直接投融资凭证的便利,以及专业化管理和规模经济的条件,银行可以较容易地实现资金转移和优化配置,以及实现对流动性不匹配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转化(转移)。(1)流动性不匹配的转移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andDybig,1983)在“Bank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提出(D-D模型),指出,金融中介向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合约,同时向借款人提供贷款,从而实现了将流动性负债转化为非流动性资产的转移。这相当于为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险,为银行和存款人都带来利益。(2)资源的转移优化配置银行、特别是贷银行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将其所汇聚的庞大资金投资给那些效率高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4、风险控制优势(RiskControllingAdvantage)在处理各类金融风险中,金融中介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有效的风控技术,如,中介的规模优势可使其运用“大数法则”来稀释风险,可通过对不对称信息处理的“自我拥有”来与客户维护长期关系,可通过对单个客户的风险溢价的定价覆盖部分风险,可通过激励相容机制(抵押和担保)来缓释风险等。默顿特别强调,“风险管理是金融中介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金融中介的“根”。5、金融管制的保护和补贴优势金融管理当局对银行实行保护性金融管制,从而使银行可以享有管制型垄断利润补贴(RegulationSubsidy),从而维持较高的经营成本。保护性金融管制基于两个现实:•垄断性的大银行可以使支付系统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银行业是外部性很强的行业,过度竞争会导致银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三.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目标和原则•性质:依法吸收活期存款,经营货币资金,承担和管理风险,并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特殊企业。(银行的一般性是它作为企业,符合经济人假设;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高杠率财务结构、创造货币供应量、极强的外部性、资产透明度低、管制很严。这也是形成toobigtofail的另一重要原因)。•经营目标:在遵法守规的前体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增值。•经营原则教科书都指出,银行经营基本原则为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请问,以下排序哪一组为银行业的普识和专业的表述?1组2组3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安全性盈利性盈利性流动性(1)流动性原则:银行在经营中必须随时保持一定的支付能力,以保障客户提取存款、合理贷款和支付的要求。(2)安全性原则: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应该特别注重资产运用的质量,尽可能降低风险。与此同时,银行还应该保持适量的资本充足率,对存款人利益提供最大限度保护。(3)盈利性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4)社会效益性内涵和考核指标?近年来,“社会责任”成为银行业的普识。四.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模式(一)银行业制度设计中几个重要的问题和概念1、效率银行的作为一个行业,在设计中的组织效率和运营效率是不得不被考虑的。•规模经济(Ec
本文标题:银行管理学黄宪老师课件1第一讲银行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