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对策2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对策标签:我的毕业论文~你觉得成吗?2008-12-0208:07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设计(论文)题目: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对策函授站:北京XX大学专业:会计班级:0611学生姓名:万希希指导教师(含职称):张XX(讲师)1.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顺利度过了三年的大学生活,我学了很多专业知识。转眼临近毕业,为自己这三年来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和检验。通过撰写论文对会计信息失真有更清晰地了解,总结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2.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基本内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分析,解决对策基本要求:(1)论文要求与所学专业及社会实践结合并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2)力求使论文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3)要求至少查阅10篇以上与论文相关的中文文献资料;(4)严格按照学校所规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编写要求独立地进行撰写、打印和装订。3.主要参考文献宋萍、贾静,高度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现代会计》2007.1罗时华、夏汉生,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之我见,《财会通讯》2007.5张岚峰,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各地传真》2006.54.进度安排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1查找相关中文文献,确定论文题目及论文提纲2008.7.1-2008.9.32完成论文初稿2008.9.4-2008.10.103完成论文修改稿及中期检查2008.10.11-2008.11.104完成论文定稿,打印并装订论文2008.11.11-2008.11.255准备答辩及答辩2008.11.26-2008.12.6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对策摘要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定主体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客观表现,是价值运动中各种发展变化和特性的客观反映。会计信息既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更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企业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防范和化解风险、做出投资决策、改善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但是,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给国家和各企业事业单位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演变成一种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得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降低社会诚信程度,使联系和交易的成本增加,经济运行的效率下降,从而降低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性。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判断标准、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目录前言............................................1第1章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危害.............2第1.1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3第1.2节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4第2章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5第2.1节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5第2.2节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6第2.3节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8第2.4节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8第2.5节外部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10第2.6节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利益驱动...............11第2.7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处于依附尴尬地位.......11第3章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12第3.1节加快会计准则制定,减缓会计信息不对称......12第3.2节会计政策的选择符合利益协同的“一致”......12第3.3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财务行为.......13第3.4节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14第3.5节推行诚信保险制度.........................15第3.6节加强法规建设,提高单位法人的会计责任意识15第3.7节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15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谢......................................................19前言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的精辟见解,警示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1章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危害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程序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信息。由于难以从会计信息结果本身判断和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在实践中真正奉行的只能是相对真实的会计信息,遵循程序理性观的真实性。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尽管不同的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性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在美国不直接提“真实性”,而只强调程序理性原则,要求会计行为程序无差错和无偏见地运用,严格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在英国强调“真实公允”,也是要求遵循规范公允的会计行为程序,编制会计报表。在我国,同样要求会计报表的编制,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我国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第1.1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目前已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据我国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制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而在2000年度对159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负债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有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2003年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共查出152户企业资产不实85.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3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5%以上的企业23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15.13%;利润不实比例10%以上的企业82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53.95%;利润严重不实,虚盈实亏企业有5户,其报表反映盈利3551万元,实际亏损1.5亿元;虚亏实盈企业有6户,其报表反映亏损1.4亿元,实际盈利4亿元;有16户企业违规设置账外账。2005年财政部组织检查了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查出资产不实93亿元,收入不实84亿元,利润不实33亿元,39户房地产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2.22%,而实际利润率高达26.79%。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偷漏税问题,少数企业甚至通过虚构业务、编造合同等手段骗取银行信用。从其失真的程度和性质上可以区分为:不合法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不准确的会计信息和不完整的会计信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会计资料失真,会计核算处理失真,会计报表失真。根据伪造的原始凭证,进行虚假的账务处理,编造不真实的会计报表,掩盖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经济业务失真。它是指会计对各单位不合理、不合法的经济活动进行“合规”的会计处理,但信息仍然表现为失真。即有意歪曲经济业务内容,张冠李戴。3、经营成果失真,财务评价失真。企业弄虚作假,随意调节或转移收入,乱挤成本、潜亏挂帐,造成虚亏实盈,设立账外账,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而不能全面、公正、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单位的财务决策状况,也无法对经营成果进行合理分配,更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财务评价,从而导致企业财务评价失真。第1.2节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导致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失误。从宏观看,会计失真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微观市场经济主体看会计信息失真,会给企业和经营决策造成方向、目标和运作上的失误。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发育。公平竞争,合法经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上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失实致使市场主体之间出现危机,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资源配置正常发挥,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会计信息失真,不但会造成国家税收跑、冒、滴、漏,侵吞国家或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还使企业丧失改善经营管理的机会,致使企业混乱破产、失业人员增加,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再就业压力,影响社会安定,对国家财税法规的权威性是一种挑战。第2章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大环境的原因,具体小环境的因素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2.1节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信息不对称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的。指的是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我们知道,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就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优势。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其次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会计陷入“囚徒困境”。在不同的会计个体之间,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可能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则什么益处都没有。由于信息不对称,结果都选择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人员中,也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人员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另一个不执行领导授意,则执行领导意图的会计人员可能获得好处;二个都拒绝领导授意,则可能面临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二个都执行领导授意,共同做假账,大家都得不到好处。结果会计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一起执行领导授意而做假账。结果是制造虚假信息者获得好处的机会大,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者竞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第2.2节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
本文标题: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对策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