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内容摘要]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一致长时间不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本文首先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提出几点应对措施,希望使学生能尽早适应高中学习[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原因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一些在初中阶段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学习后,物理成绩普遍下降,学生们大呼物理难学,初中时学物理的轻松劲消失的无影无踪,成绩的落差太大降低了他们学好物理的热情,在心理上对物理产生了恐惧感。而担任高一物理教学的教师也感到物理难教。高中物理难教,学生难学,原因有各方面。但我认为学生一上来就感到不适应,问题主要出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上。教师在开始要明白学生初中的一些大致情况和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然后在教学中应用适当的衔接,把初中的一些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是可以自然地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的。本文结合本人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发现和体会,谈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认识,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一、初高中学生的发展及要求的不同。1、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不同。按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生(即少年期)为11~12岁到14~15岁,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状态,表现为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交织而成的各种矛盾,他们的思维形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少年学生整个思维活动中仍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高中生(即青年初期)的年龄为14~15岁到17~18岁。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并且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和独立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高中生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所以高中生的思维特性更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但是由于儿童心理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的过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划分为青年初期,其实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于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压力。2、初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高中在教材编排编写形成、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梯度,这是造成教师教学衔接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高中物理学习、遇到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初中教材的编写较多地依赖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初中教材以观察与思考、实验为主,配以具体而有趣的插图及想一想、练一练,阅读材料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整个内容较少,且在升入高中前有大量时间进行联系,成绩可以短期内提高,造成了物理很简单,学习很容易的感觉。而高中教材则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并配以阅读、思考、练习等,形成相对单调枯燥。初中一般是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而高中对物理现象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例如在运动学中对运动的物理要求用理想模型——质点来代替具体的运动物体。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思维上一次质的飞跃,有些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台阶,造成学习困难。在物理概念方面。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而高中则相对抽象、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概念梯度。例如:从“速度”到“加速度”,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初中是讲速度的大小,高中却要讲大小和方向,“如果方向改变、速度就改变了,也就有了加速度”。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到后面对“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关系”问题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物理规律方面。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但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字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数字表达式和图象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数学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例如运动学中S—T图象和V—T图象。虽然图象表述比较形象直观,但在初中却很小用到,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如果要求学生利用图象来推导公式,证明结论或解题等,他们就更感到困难了。物理方法方面。初中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引入、总结一般是从某一现象,实际生活经验中得到,直接而简单,实验方法也简单。但高中物理较多的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客体,客观现象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出概念、规律,抓住主要因素,近似反映客观规律。这些概念、规律不再是直接形象,有些甚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比如质点的引入,人走路时摩擦力与人运动方向相同,人推物体的推力并不比物体对人的推力大等等。高中物理实验对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3、社会对初高中学生的重视态度不同当前高中生升大学的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和家庭,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家长希望子女能早日跳出“农门”,将来成“龙”成“凤”,给学校和他们的子女带来很大的压力。社会的言论压力迫使教育系统追求学率。上级给学校下指标,学校给班级下指标,班级给科任教师下指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指标,于是拼命地加班加点对学生进行辅导,进行“题海”战术。这样下去,学生不但学不好知识,会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表现为厌学,逃学,对抗老师,家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考不上大学难见江东“父老”,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自己考不上重点大学而脸上无光,难于向家长,朋友交待。他们终日提心吊胆地学习,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刚进入高中学习时,由于学生不能立即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于是老师要求怎样做,他就怎样做,对知识的要求只是知道,死记,也没有进行深入的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在学习态度上,他们缺乏主动性,被动应付,不会主动问同学,老师。在处理考试成绩上,同学们不能接受只有四,五十分的事实,不能接受初中与高中成绩反差太大的事实。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一些高一新生的成绩直线下降。初中时在班上一直是前几名的学生,升入高中后成了班上后几名,自然心理承受不住。二、应对的策略。高中教材枯燥单调,课文多以叙述为主。为了使学生能从枯燥的课文中走出来,是做好初中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导”的作用,并要注意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协调关系,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学生呆读死记,也防止学生中心主义,使教师处于顾问的地位。要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结合起来,其前提是师生双方有共同的目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他们了解学习过程,学会独立学习,关键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实行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真正正确地掌握知识,独立地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并逐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从“物理难学”误区中走出来。结合现代教育学理论和本人几年的初高中物理教学经验,针对实际存在的情况,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成份。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本身所引起,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所引起。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能够借助直接的兴趣而引起间接的兴趣,求得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将短暂的兴趣变为稳定的兴趣,就能不断提高兴趣的激活水平和认识水平。根据上述理论,教师应把调动一切手段来引起并保持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学生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为跨越物理难学的台阶而增添动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括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器材是牛顿管、五分硬币一枚,与五分硬币等大小的纸片一张,小石子一颗,比小石子重的纸一张。做以下实验:A。让硬币和与硬币等大小的纸币从同一水平高度自由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B。让小石子和比小石子重的纸片同一高度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意识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接着做以下实验:C。把小纸片捏成小纸团与小石子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D。把上述器材全部放进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使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的先后。以上实验的结论是他们同时到达下方,这时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引入,将本节课的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动画中去,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教师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利用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性教学,诱发学生兴趣。物理教学都从绪论课开始。在上绪论课时,可穿插许多有趣的实验。如用气垫导轨演示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弹性碰撞等实验,用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等。这些实验展示了平时不易见到的现象或与生活不一致的情况,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这些现象的原理都是我们物理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紧接的运动学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安排实验,除了课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增加一些有趣味的实验,象上面提到的在垫导轨演示没有摩擦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还可以利用挂图、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手段,并且课余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尽量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顺利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并维持较高的兴趣水平。3、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如在讲述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应用初中所学习的摩擦力内容,对动摩擦力大小公式在引入时,根据初中的知识点再加一些引导便可,然后讲解摩擦力的方向等内容。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4、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初高中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差异较大,学生必须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
本文标题: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