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全解2015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期中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期中检测题(120分钟130分)第一部分(共25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题目。(4分)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我希望你的步调是的,步伐是的,步韵是的,步态是的。孩子,我希望,在跑过草地的时候,你能小qì(),让那蓬勃的生命滋润一下你枯燥的眼睛;在花园边,你能坐下来,让那缤纷的色彩渲染一下你单调的生活;在落叶纷飞的树下,你能zhù()足,感悟生命的韵律和从容;你能够仔细地看看勤奋的蚂蚁,像它们那样学习;蝴蝶是多么快乐啊,你能够认真地看看,生活要像它们那样……(1)根据拼音,文中括号内应该填写的汉字依次是和。(1分)(2)依次填入上面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和谐稳健匀速优雅B.匀速稳健和谐优雅C.和谐匀速优雅稳健D.匀速和谐优雅稳健(3)修改第二段中的画线部分,使句子更加连贯。(2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为观看《抗战英烈事迹展》,同学们趋之若鹜....,提前半个小时进入了展厅。B.小徐是我童年时代青梅竹马....的朋友,当年我们如亲兄弟一般天天在一起玩。C.有的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D.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2分)A.水果之乡的市场上,到处都摆着水果,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儿。B.“金砖国家”(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领导人峰会在海南三亚市举行,胡锦涛主席作《展望未来,共享繁荣》主题演讲。C.卡扎菲是坚守还是放弃?利比亚局势如何控制?利比亚人道主义危机如何解决?引起国际社会各组织广泛关注。D.“我们不仅要看GDP上光鲜的数字,”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深情地说,“更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4.名句填空。(6分)(1)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征》)(2)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3)杜牧在《泊秦淮》中用曲笔表现在国运衰微的时候,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过着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诗句是:,。(4)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千古名句是:,。5.下面分别是根据名著《西游记》拍成的电视剧和动画片的主题歌词,请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二)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1)《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1分)(2)根据《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可知,歌词(一)中的“你”和“我”分别是指小说中的和。(1分)(3)请简要说出歌词(二)中的画线句在小说中的相关情节。(2分)6.综合实践活动。(7分)某校八年级(1)班近期准备举办一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下列任务。(1)自开学以来我们所学的课文,几乎都离不开“爱”这个主题。你们班同学准备了以下两则材料,拟举办一次“关爱是一种力量”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3分)材料一:白芳礼,这位平凡的蹬三轮56年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9年,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74岁起用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却是零。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劳累!被人们誉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2005年9月23日早晨,老人静静地走了,享年93岁。材料二:儿子参加国庆阅兵,父亲遭遇车祸身亡,大义母亲58天编织善意谎言,58天独自忍受煎熬。这位“伟大的母亲”叫袁亚萍。当儿子王震在胜利完成首都国庆阅兵任务返回家乡大丰时,才得知真相,50多天来对父亲无限的牵挂,瞬间化为无尽的哀痛。当他得知母亲为了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将父亲的遗体从山东运回家乡存放58天,并编织一个个谎言,就是为了让自己顺利完成受阅任务时,这位坚毅的军人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痛,和母亲抱头痛哭……①请你从上面两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4~6个字)(1分)②有人拟写了两则上联来表达对白芳礼、袁亚萍的敬意,请任选一则上联,结合另一则材料内容,拟写出下联。(2分)A.上联:35万义款白芳礼蹬三轮奉献爱心下联:B.上联:编谎言58天以无私诠释普通人大爱下联:(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长城》专题,知道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了,明代也曾大规模修建过长城。根据你的积累,回答问题。(4分)①明长城东起,西至。(1分)②请写出与长城有关的一个人物或传说、一句俗语或诗句。(1分)人物或传说:俗语或诗句:③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长城。(2分)第二部分(共45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1分)8.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2)子敬素.好琴:。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便径入坐灵床上。11.此篇文章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了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分析。(4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孙道荣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堂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⑤老师说,性别。⑥女。大家刷刷写下。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38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母亲的年龄。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儿有点弯曲什么的。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儿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妈妈的腰杆儿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妈妈的,又好像不太像。○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接着写,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依据。○13班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就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过。○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写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母亲,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身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有删改)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13.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4分)14.体会第○13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15.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16.说说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2分)谈孝季羡林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选自《读书与做人》)17.作者提倡“孝”,认为“孝”的核心内容是__
本文标题:全解2015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期中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6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