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手术台就是1阵地口语交际请教1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第八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文比较,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声》一课可通过比较,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灰雀》一课则可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人物特点。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分内容课时教学要点类司马光2-31.认识4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课掌声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文灰雀2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习那次玩得真2使用标点符号。作高兴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交流平台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2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语识字加油站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文词句段运用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园地日积月累写句子。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合12-13计24司马光……………………………………教材解析……………………………………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建议……………………………………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期待;接着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好停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最后让学生将本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一、识字写字1.识字。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司”字,可在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公司、司机”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形声字“跌”“持”,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皆”字,可先让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喜、人人皆知”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弃”字,教师可出示词语“放弃、舍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2.写字。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庭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登上窄下宽。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持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二、理解运用1.利用学生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复姓。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本课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问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一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做硬性要求。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关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N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如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味。教师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可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没”“众”“石”等字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还有一些词语,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比如,“登”换成“爬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学生替换有难度时,教师可相机提供词语。文中共有3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3个“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谁。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教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读后,让学生不看教材,试着跟教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问的停顿。4.借助注释讲故事。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足”“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讲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讲述。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引导其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5.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较少见;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教学资源……………………………………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史·司马光传》简介《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教学设计举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跟读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题,学习复姓。(1)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文章——《司马光》。(2)认识“司”,学习复姓。①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教师介绍: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编写了《资治通鉴》。②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这篇课文里提到的复姓。③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2.学生简述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助插图,猜测本课内容。3.教师激趣: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1.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1.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1)出示“瓮”的图片。师: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瓮”,一般用来装水、酒、米。(2)教师提示:“戏”就是游戏,“庭”就是庭院,“登”就是爬上去,“足”就是脚,“没”就是淹没。(3)教师小结:其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2.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再借助注释了解“皆”“迸”的意思。教师小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教师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8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