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文
参考资料,少熬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课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第一篇范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的佳作。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参考资料,少熬夜!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提示: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背景: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1、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提示: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2、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3、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4、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五、精读课文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内容上: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出了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提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参考资料,少熬夜!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4、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提示: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5、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写法指导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氐挠锞场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5.从分析艺术手法入手。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六、深层分析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方面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最新发生时效性不强报道内容已发生的事件个人感受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2、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参考资料,少熬夜!(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七、拓展延伸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火烧南京城7周之久,遇难者达30万以上。(图片展示)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施罗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例【【第二篇范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的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捕捉作品营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捕捉、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读懂作者的情感、思考。教学难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布置预习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2.初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师生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参考资料,少熬夜!①请学生用一句话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介绍。②播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营造学习氛围。老师用低沉、缓慢的声音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简介。这里是奥斯维辛,有人这样描述它: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2、这些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段黑暗的历史,又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的苦痛之中。奥斯维辛解放14年后,当我们跟着作者罗森塔尔来到这个小镇,看到的是什么呢?阅读这篇课文。研读感知研读感知一、研读感知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引导分析: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明确:第五段。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明确:课文第6段。一是记者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引导: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明确:一是奥斯维辛的现在的景象(1、16段),一是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一共三个场景。引导:场景可能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的活动,那些地方写了?明确:景物描写(1、16段)、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小结:可以看到写参观者的见闻,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参考资料,少熬夜!4、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7—15节。问题: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明确: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5、文章结构小结: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合作探究1、读完这篇文章,假设你是与作者罗森塔尔同行的摄影记者,让你拍摄一部奥斯维辛的记录片,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基调?------大部分学生都会答冷色调、灰暗色调。2、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得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这样的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的?------涉及到暖色调,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3、冷与暖,灰暗与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结合语言来分析三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第一组: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A明媚---阴暗嬉戏—杀戮以集中营周围明快景物、欢乐小孩反衬当年暗无天日、惨绝人寰。B居然,还有:意料之外,难以置信。C含蓄表达内心哀痛、愤怒。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彻底摧毁法西斯后才能享受,铭记历史。第二组: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A毁灭,死亡-----新生,顽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的景物确实让人难忘。B怒放不可阻挡顽
本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36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