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参考】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优秀试讲课稿范例
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优秀试讲课稿范例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优秀试讲稿范文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2.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孔老夫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见时间是多么神奇。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高士其的《时间伯伯》(多媒体显示),大家齐读一遍。时间有脚吗?(没有)那么,可见这首小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拟人)。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题就源于高士其这首小诗。(板书课题:8.时间的脚印)这课题也采用什么修辞?(拟人)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看图了解陶世龙)。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三叶虫化石”。(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效果如何。请看大屏幕:1.字词我会读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2.标出全文的段落序号?并回答共几段?3.标出全文的独句段?数一数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在这些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几段?全班交流:1.字词指生读,每个词齐读三遍并书写;2.全文共31段。3.其中有8个段落是独句段,(1、5、7、13、18、22、24、27),其中5、7、18、22、24、27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四个部分。把小标题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时间漫谈。第二部分(5——21)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第三部分(22——29)石头上的故事。第四部分(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2.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就在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某些地方的岩石又开始了新生的过程。(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7至21自然段。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问题的关键词句。全班交流反馈:(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明确: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山崖裂缝——山崖裂缝——(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明确:undefined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3.小组讨论(1).阅读22-26自然段,找一找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提示: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2).阅读27-29自然段,找出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提示: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答案:(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2-26段)明确;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27-29段)明确: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二段,大家边读边找出答案。)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小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5.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我认为不偏离,从作者的思路看,这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我觉得这段是承上启下,很自然。(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交流展示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四分钟后班级交流)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找到并说说这些句子的好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四分钟后班级交流)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屏幕显示,适时点评)例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爬”字用得好,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碎石、沙砾、泥土移动的缓慢。)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与上文的“平卧”相呼应,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展示了岩石的形成过程。)拓展延伸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学生思考并在笔记本上完成,各抒己见)(大屏幕展示学生的比喻:岩石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岩石是坚不可摧的城堡岩;岩石是威武挺立的战士;岩石是饱含沧桑的皱纹;岩石是古老的年轮......)教师小结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本文标题:【参考】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优秀试讲课稿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64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