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区域合作背景下行政协议之应用研究
区域合作背景下行政协议之应用研究作者:陈伟国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辛涛论东亚经济一体化新路径——FTA网结合次区域经济合作2007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一大特征。在全球上百个一体化组织中,欧盟是最为成功的,它为该区域内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经典的一体化模式,引得世界各地区争相效仿。但欧盟的经验在东亚的一体化实践中却一直难以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东亚区域内所具有的相当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背景,致东亚国家对区域一体化中的核心问题——“主权让渡”方式具有较强的警惕和逆反心理,而这又在情理之中。在以往的关于东亚地区一体化研究中,大多学者忽略了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这一实质性问题,奢望通过经典路径实现东亚一体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东亚可以通过FTA网络方式实现不完全的一体化,但对于东亚实际情况和具体方式却语焉不详。本文是第一次将FTA网络和次区域合作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东亚地区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现有合作方式的分析,找出经典一体化路径在东亚失效的原因;再将当前在东亚地区盛行的双边或多边FTA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比较,最终阐明新路径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中国在新路径下的战略选择(本文的研究思路大致如下)。本文得出结论认为,经典的一体化模式虽然具有最佳的收益,但在东亚这样复杂的条件下,并不能奏效;而FTA网络结合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径,虽然其一体化利益较经典路径为小,但由于它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适应性,因此作为一种次优选择完全能够满足东亚国家一体化的要求。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战后以来在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分别从理论、内涵、效应等方面有重点地介绍了该领域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在总结基础上根据笔者的理解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了界定。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当今东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条件,并对现有的一体化机制进行了评论,得出由欧洲一体化模式推导出的发展思路在东亚行不通的结论。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FTA网状结构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在东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两种模式在东亚蓬勃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指出在经典一体化路径走不通的情况下,FTA网状结构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兴起并非偶然。分析了两种合作模式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认为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是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现实可行的路径。与经典路径比较,新路径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五部分综合前文的论述,对中国如何应对东亚经济一体化新路径提出了建议。2.期刊论文滕月.王婷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在目前条件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的条件尚不具备.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大国,政治友好,经济互补,文化相通,因此,可以把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切入点,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合作以及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打开局面.3.期刊论文陈诚.刘春梅在我国现行状况下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战略的探讨-特区经济2004,(12)一、我国区域组织一体化的概况及其特点我国到目前参与的具有实质性安排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曼谷协定和10+1自由贸易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CEPA);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10+3区域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图们江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参与论坛性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亚欧会议.4.学位论文高勇东亚经济区域主义及其日本因素研究2006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课题不断发展。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推进经贸发展对参与各方都是有利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大力发展经济关系并从中受益。通过区域合作可以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获得更高的资本效率与效益;更高的效益将导致更多的合作,形成区域经济深化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将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是地区经济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上世纪80年代来,在东亚,市场导向性经济区域主义发展迅速。东亚尽管区域合作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东亚经济区域化发展进程加速。这将提高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促进本地区经济繁荣与发展,有利于东亚的政治安全与和平。日本在东亚经济发展中作为“先进技术提供者”和重要的“协调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先实现经济起飞的经济大国,对东亚经济崛起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日本在东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相比,日本自身对待历史的态度使日本在东亚区域合作中举步维艰。因此,日本为了顺利地实施其区域合作政策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我以为其中关键之一就是日本应该正视其二战侵略历史。日本如能正视其二战的侵略历史,那么,日本在东亚的地位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也将更加有利于推动东亚经济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5.期刊论文王辉.张丽君.WangHui.ZhangLi-jun环渤海旅游区域一体化条件分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区域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经济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来看,环渤海地区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不仅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将对整个环渤海的区域经济合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从环渤海地区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方面对该区旅游区域一体化进行条件分析,指出现存问题和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的策略.6.学位论文吕洪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合作研究2005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提出,双方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迈出的又一大步。和欧洲联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不同,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出一条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之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中国和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首先要研究区域一体化本身。笔者认为,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技术流动的自由化。区域一体化尽管也包含贸易、投资、货币、技术自由化的内容,但在这里,他们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换句话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资源、资本、人力及各项政策的合作,来达到产业优化和经济增长的目的。因此,区域经济合作不是简单的贸易、投资、人力、技术等合作,更不可能是某一单方面的合作,其实质是产业的合作,是三大产业的全面合作。对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来说,产业合作更是其成功与否的保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国际区域产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产业是经济的中心,产业合作自然也应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而产业合作既是三大产业的联合,也是贸易、资本流动、投资和技术的全方位的合作,还是政府、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合作。区域产业合作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和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论文区分和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产业合作。本文特别提出,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产业合作不同,在区域产业合作中,政府机制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接着,论文从实践的角度对国际区域产业合作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作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比较成熟的国际区域经济组织,在产业合作上形成了两种不同模式,即欧洲模式和北美模式。此外亚洲、非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开展了产业合作,并正在不断升级。在后面论文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和东盟产业合作的现状和特点、有利条件、基本模式、具体内容、存在障碍和进一步推进的对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中国和东盟各国产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产业合作具有以下特点:中国和东盟各国三大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分工开始初现眉目;合作总体水平较低,并存在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从合作内容来说,三大产业都有合作,但以第二产业为主。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产业合作,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深入分析世界经济发展最新态势,全面审视国内经济发展后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产业合作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包括双方良好的合作愿望;双方产业的互补性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等。综合考虑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经济和产业合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当前产业合作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合作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和一般加工业为基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型合作模式。任何国际或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具体而言都是三大产业的合作。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除此之外的其他部门和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合作中,三大产业的合作都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就当前来说,农业合作迈出的步子较大,工业合作正在有序地向前推进,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通信、金融等的合作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和东盟必须联合起来开展产业合作,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和欧洲及北美的产业合作比较起来,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障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难度更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产业合作,要推动形成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合理安排中国、东盟与美、日、韩等国的产业分工。中国和东盟产业合作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发展开放经济来实现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它需要政府和企业来共同完成。7.学位论文于萍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以鲁、日、韩次区域合作为例2006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愈演愈烈,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但是,以中日韩三国为核心的东北亚虽然是全球经济的三极之一,但却因历史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诸多原因至今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之“空白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滞后大大制约了东北亚各国的发展,为此,各国政府及学者都将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列为核心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制度相异,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决定了必然应该选择由低到高、先易后难的合作路径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即经历由点到面、由小圈到大圈的过程。本文将摒弃以往在中、日、韩经贸合作中,将中国沿渤海地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的传统观点,依据山东所具备的突出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合作基础以及在中、日、韩经贸往来中所处的前沿及核心地位,以山东为出发点,试图建立一个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鲁、日、韩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从而进一步推进中、日、韩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加强山东省与日、韩的经济合作构筑由山东半岛城市群、日本九州岛地区以及韩国西部沿海地带组成的沿海域型的经济增长合作区,将使本地区成为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效地带。有利于加快推进山东省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相互政治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实现亚太地区真正的经济合作与繁荣。对增强亚洲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分量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及新地理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日、韩经贸合作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尝试将区域经济理论用于小范围的次区域经济圈,并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针对以往的研究和理论对次区域合作的概念进行分析,提出了优惠贸易安排、政府间协议分工、多边合作项目开发和开发银行主持的财政转移等五种类型的合作方式,并总结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特征。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以往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综述共分两个方面,一是西方现有的增长极、区域一体化、区位理论以及新地理经济理论,联系次区域经济
本文标题:区域合作背景下行政协议之应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3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