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
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作者:叶列平,方鄂华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相似文献(9条)1.学位论文陈红玲场地开挖对带地下室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2007带地下室建筑结构由于场地开挖将引起场地地震反应性质发生变化,工程设计中很少考虑场地开挖对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并且我国抗震规范一直未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给出详细规定。因此,场地开挖对带地下室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规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场地开挖对带地下室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影响的问题,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场地开挖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对比分析场地开挖和自由场地地震反应;对场地开挖引起地震作用变化做出评价;进行带地下室结构有场地开挖影响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确定带地下室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不同的场地,开挖后的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取不同的值。②土体沿深度逐渐变刚时,沿着基坑壁各点的加速度峰值大致呈线性减小。③场地开挖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影响:a.地下室与周围土体脱开的结构,其结构内力较位于自由场地表的相同结构的内力小,土层较软时,甚至会出现局部楼层杆件内力增大的情况;b.地下室与周围土体相连的结构,其结构大部分杆件内力较位于自由场地表的结构的内力小,且这种减小的程度受土层性质和地震动输入影响较大。④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当Ⅱ类场地开挖后不属于Ⅰ类场地以及Ⅲ类场地开挖后不属于Ⅱ类场地时,按未开挖的场地类别确定带地下室结构的地震作用。⑤位于Ⅱ类场地的带地下室结构,当场地开挖后属于Ⅰ类场地时,可修正场地类别为Ⅰ类场地予以减小地震作用,而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因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仍按Ⅱ类场地考虑。⑥重庆等地区土层较薄的Ⅱ类场地,当场地开挖后使得上部结构直接落在基岩面上时,可修正场地类别为Ⅰ类场地以确定结构地震作用。2.期刊论文潘东辉.蔡健.PanDong-hui.CaiJian建筑结构在不同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4(6)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在平扭耦联下的扭转振动效应,研究具有不同动力特征的单层结构在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的变化,发现不同动力特征下地震作用方向对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认为衡量建筑结构扭转振动效应时应考虑地震的作用方向,并对计算扭转振动效应时选用的地震作用方向提出建议.3.会议论文邹银生.刘畅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2006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是很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震动输入,结构型式,结构特征参数以至分析模型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而且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建筑结构在弹性和弹塑性状态下的扭转振动效应也有很大的差别,后者的影响因素更复杂.目前国内外对扭转影响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本文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若干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建筑结构的抗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4.会议论文黄吉锋.邵弘.杨志勇复杂建筑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2008本文通过分析指出:竖向地震作用下,一般的框剪、框筒等多、高层建筑结构中可能存在显著的竖向相对错动效应;大跨结构、长悬臂结构中则可能出现竖向二次共振;结构的竖向抗震设计中,应重视发生于墙-墙、墙-柱或柱-柱之间的竖向错动效应,对于大跨结构的设计,则应有意识地使设计方案避开二次共振。抗震规范规定的计算竖向地震作用的“底部轴力法”和“直接地震作用系数法”不能充分反映结构的竖向错动效应和二次共振效应,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则可以准确地计算这些效应。基于此,为了给复杂结构、大跨结构的竖向地震设计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工具,我们在“复杂多、高层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PMSAP”中,实现了竖向地震反应谱分析,并将其分析结果严格按照中国规范纳入了基本构件的设计。5.期刊论文何浩祥.张玉怿.李宏男建筑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研究了高层建筑结构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扭转与平移振动的耦联反应及其近似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扭转振动效应的动力增大因素.结构顶部相对扭转响应主要与相对偏心距以及抗扭周期与侧振周期的比值有关,且都随着二者的增大而增大,结构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反应是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1.2至1.6倍,提出了两种有效的单向组合方式.建议有效控制顶部相对扭转响应并提出了考虑扭转振动效应的抗震措施.6.会议论文毋剑平.戴国莹不同设计使用年限的地震作用及构造措施研究2005本文通过对不同地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设计年限下具有相同概率保证的结构地震作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和加固时地震作用的参考取值和抗震构造措施.7.期刊论文李宏男.李瀛.李钢.LiHongnan.LiYing.LiGang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分散控制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8,41(9)对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传统的集中控制策略在高层结构控制器设计中的局限性,阐述采用分散控制策略进行控制器设计的必要性及适用性.基于经典最优控制算法原理,导出两种分散控制算法--分散次优控制(DecentralizedSub-OptimalControl,DSOC)算法及分散经典最优控制(DecentralizedClassic0DtimalControl,DCOC)算法.引入多市场概念,提出基于多市场机制的控制(Multi-MarketBasedControl,MMBC)算法并应用于高层结构分散控制中.对一高层受控结构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散控制策略与集中控制策略一样能有效地抑制结构振动反应,相对于集中控制的单一失效分散控制使系统的可靠性更强;显示MMBC算法较DSOC与DCOC算法具有参数选取简便、控制效果显著等优点,能较好地适用于高层结构分散控制器设计.8.期刊论文蔡国平.黄金枝控制存在延时的建筑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最优控制方法-应用力学学报2001,18(4)直接从时滞微分方程进行控制律设计,对控制存在延时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优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控制时滞量为采样周期的整数倍和非整数倍的两种情况下,通过采用零阶保持器,将包含时滞的连续系统转化为形式上不包含时滞的标准离散线性系统,然后进行控制律的设计.所得出的控制律表达式中,除了含有当前的状态反馈外,还包含有前若干步控制项的线形组合.最后对某三自由度结构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延时对控制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延时并非愈短愈好.9.会议论文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2009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将产生过大的水平变形,超过基于常规地震所设计的隔震缝宽度,从而导致与周围基坑或挡墙的碰撞响应.为了有效地避免碰撞的发生,本文对LRB基础隔震建筑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反应进行了研究.利用基于小波技术识别得到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库,通过进行大量的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了在不同地震烈度、隔震周期和特征屈服强度比等情况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的最大位移反应,根据这些计算结果,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给出了近似计算公式,这对在近断层区域设计基础隔震建筑结构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09年12月9日
本文标题: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1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