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实验室简报第十二期-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LaboratoryofWesternChina’sEnvironmentalSystems(MinistryofEducation),LanzhouUniversity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年04月10日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本期要目简讯.......................2实验室交流动态.....................11国内外学术动态....................14实验室最新成果....................17学术带头人介绍.....................19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简讯★实验室召开2008年年会2009年1月6日,为总结实验室2008年的工作情况,也为了加强实验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一起讨论规划实验室2009年工作重点,实验室召开了“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年会”。年会上,实验室每位成员从2008年工作及成绩、学术进展、2009年工作计划三个方面总结了个人的工作。年会由冯兆东教授、孙东怀教授分别主持上午、下午的会议。测试中心主任王宗礼做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建设、财务收支的年度总结。实验室副主任南忠仁教授代表实验室做了2008年度工作总结,涉及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最后主持讨论实验室体制改革和下年的工作重点。实验室年会促进了学术交流,稳步提升实验室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教育部陈希副部长视察我实验室2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1月15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陈希同志莅临我实验室视察指导工作。陪同陈希同志一起来我实验室视察的领导有教育部直属司贾德永副司长、办公厅秘书黄磊同志,甘肃省郝远副省长,甘肃省教育厅白继忠厅长、王萍副厅长等。★我实验室与甘肃省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1月20日下午,兰州大学与甘肃省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在逸夫科学馆报告厅签署。根据协议,我实验室与甘肃省科学院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共同培养地质灾害研究与应用方面人才;加强学术交流,联合组织申报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成立和组建研究中心、组建科研联合攻坚团队、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翀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甘肃省科学院院长窦新生、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喜文华分别代表兰州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在科技合作协议上签字。周绪红校长与张翀秘书长共同为挂靠我实验室的“环境遥感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揭牌。3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我实验室两位教授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月份,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我实验室陈发虎教授入选地理学学科评议组,潘保田教授入选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学科评议组。我校共有七位专家入选,学科评议组将在今后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将有力推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刘昌明院士参观访问实验室2月19日,应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文水资源学家刘昌明院士来我实验室参观访问。在陈发虎主任、潘保田教授,以及资环院李玉忠书记等人的陪同下,刘院士参观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备建设,并与实验室部分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陈发虎主任向刘昌明院士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绩和目前的建设情况。刘昌明院士对实验室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实验室仪器设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验室队伍专业配置合理,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设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重视人文因素研究,进一步加强与人文地理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议。此外,刘昌明院士还对实验室生态水文与水资源过程研究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指导。★王苏民研究员与实验室成员座谈4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2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苏民研究员来我实验室访问。并与实验室部分从事湖泊环境变化研究的师生进行了座谈。座谈内容涉及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湖泊的变化。王苏民研究员还对部分将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教师做了策略指导。座谈会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科学时报》以“在西部高校实现创新的梦想”为题报道我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科学时报》在本年度2月24日B3版以“在西部高校实现创新的梦想”为题报道我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报道从陈发虎教授在兰大成长经历开始,详细介绍了他本人的科学研究、研究团队、治学主张等内容。★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张克江博士来我实验室访问交流3月20日下午,应我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南忠仁教授的邀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环境工程研究与教育中心教授(CEERE)张克江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ofUncertaintyandVariabilityinHumanHealthRiskAssessmentofContaminationSitesfromContaminantSourcestoDiseaseEndpoints》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中,张克江博士从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概念、作用及框架讲起,讲述了环境健5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康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性问题及数学模型方法在解决健康风险评价不确定性与变化性问题中的应用。最后张克江博士结合实际案例对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不确定性与变化性特征进行了重点讲解,就环境风险评价中的一些热点与难点问题等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我实验室与民勤县政府举行校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3月27日上午9时,兰州大学与民勤县人民政府举行了“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校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由我实验室马金珠教授负责。民勤县委副书记、县长卢小亨、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国清、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学民、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校长办公室主任张正国、科技处处长张迎梅及项目负责人马金珠教授、李丁副教授等出席会议,民勤县科技局、农业局、财政局、畜牧局、水务局、发改局、扶贫办、农林办等单位的领导,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孙柏年教授、兰州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万里以及项目组的部分成员也参加了签约仪式。会议由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玉忠同志主持。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在签约仪式以前亲切会见了民勤县人民政府各位代表。王寒松指出,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要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人才力量,为甘肃服务,这也是检验一个学校科技工作实力的重要方面。作为百年名校,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储备了一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如何向生产领域、向社会领域应用,是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兰州大学与民勤县通过“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项目的合作,一方面使学校获得了办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服务地方,也拉动了学校的科技工作。这个项目涉及环境生态、草业、经济、社会,兰州大学有这方面的实力,学校将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服务民勤。最后王书记表示,将进6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一步关注“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项目的进展。★客座研究人员以我实验室为第一作者单位在PNAS上发表旱作农业起源学术论文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是考古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LoukasBarton,以兰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近期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AgriculturaloriginsandtheisotopicidentityofdomesticationinnorthernChina”的学术论文。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丛书之一,与Nature、Science等杂志并列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的十大期刊之一。2008年,PNAS的SCI影响因子为9.821。该论文通过对甘肃省大地湾遗址(距今8200-4800年)人骨和动物骨骼的放射性14C测年和碳/氮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动植物的驯化和农业起源问题。该文揭示出在大地湾遗址有两个重要植物和动物驯化时期,分别是距今7900-7200年和5900-4800年,前一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狗和黍(俗称糜子)的驯化证据,人类已经可以收获和储藏足够的黍来供养自己和狩猎的狗;后一个时期则出现了更为密集耕作的农业,包括猪、狗、黍和粟(俗称谷子)等,人类种植粟和黍,为自身和家养动物(如狗、猪)提供食料。该文所揭示出的大地湾农业起源模式,即新石器文化早期出现低级的农耕经济,狩猎-采集仍然在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仰韶时期更成熟的农业出现在中国东部区域并扩散到大地湾遗址,也出现在其他北方干旱地区。该文揭示出真正的驯化农业是在距今5900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国际上新的研究成果也显示从耕作农业到成熟的驯化农业之间普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该文对认识中国北方农业起源的过程与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以前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理论构成了有力的挑战。7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副研究员来实验室交流访问4月2日下午,应我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和董广辉博士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副研究员来实验室交流访问。并做了题为“淀粉粒分析及其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杨晓燕在报告中指出淀粉粒研究始于生物学领域,在药品鉴定等方面应用广泛,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应用到考古学领域。淀粉粒与植物硅酸体在环境考古中具有互补性,该方法在国外考古遗址中应用广泛,已发表若干重要研究成果。但国内考古领域该方法应用较少,且缺乏现代参照样品的基础数据,因而国内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淀粉粒的形态数据库,这需要更多人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杨晓燕还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介绍了该方法在中国考古遗址中的若干应用案例,并对未来国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杨晓燕副研究员与参加报告会的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北京工业大学书记王守法一行参观实验室4月5日,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守法、副校长卢振洋、纪委书记龚裕等一行10人就如何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问题来我校交流考察。上午在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甘晖的陪同下参观我实验室。★校科技处领导来实验室调研4月7日下午,科技处李万里副处长和基地办主任葛亮来实验室调研,南忠仁副主任8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2009年第1期总第12期及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了汇报接待。实验室将在今年10月份迎来教育部的第二次评估,李万里副处长详细了解实验室评估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并就评估准备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此外,就重点研究基地改革与建设听取了在座实验室人员的意见。★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丛强研究员来实验室访问交流4月9日,应我实验室张铭杰教授和陈发虎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所长刘丛强研究员来实验室交流访问,并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报告。在学术报告正式开始前,刘丛强研究员首先向在座的师生简要介绍了贵阳地化所的历史和现状(包含国家目标、科学问题、学科发展、研究方向等)。之后,刘丛强研究员结合自己的973项目“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的响应”,介绍了5个方面的研究问题:(1)大气沉降与流域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土壤界面的养分循环与控制;(3)地表水地球化学与流域化学侵蚀过程;(4)河流输送和循环的水库效应;(5)河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陆-海物质输送。刘丛强研究员的报告对西部干旱区的环境变化研究有极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报告受到师生的热烈好评。★英国U
本文标题:实验室简报第十二期-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5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