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叙述岗位职责【参考4篇】
叙述岗位职责【参考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叙述岗位职责【参考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叙述视角【第一篇】《兔子跑吧》叙述视角分析摘要:《兔子跑吧》中哈里三番五次逃跑,妻子贾尼丝被认为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被评论家称为“兔子一生难以摆脱的障碍之一”。本文从叙述学角度分析认为是作者采用男性视角,过于关注男性,剥夺了女性话语权,造成了贾尼丝成为替罪羊的后果,也使自己背负上厌女症的恶名。关键字:叙述视角,角心人物,男性视点,男权意识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文笔精致细腻,把社会纪实、凭空杜撰和自传糅合在了一起,他作品最大特点是:背景大都在家乡宾夕法尼亚的小城镇上,写的都是中产阶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与家庭琐事,从中反映出美国精神文明的现况与实质。正如他所说:中产阶段的家庭**,对思想动物来说谜一般的性爱和死亡,作为牺牲的社会存在,意料之外的欢乐和报答,作为一种进化的腐败,这些都是我的主题。[1]他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被誉为具体描绘美国20世纪下半叶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文献,以兔子个人的经历折射出美国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厄普代克本人曾说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2]《兔子跑吧》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60年。讲述了26岁已为人父的哈里·安斯特朗因无法忍受平庸的家庭生活、低贱无前途的工作和死气沉沉的性爱,在妻子怀孕期间,逃离家庭,和妓女鲁斯生活在一起,以此来摆脱家庭、社会对他的束缚。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兔子逃跑的原因,许多评论家认为兔子逃跑根本原因是他生活中一对对无法调和的冲突,其中最主要的是过去与现在的冲突。兔子中学时曾是全县的名人,创造了乙级联赛的投球纪录。他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拥有教练的赏识、队友的钦佩、漂亮姑娘的爱慕,那是他的辉煌时期。然而朝鲜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兔子应征入伍,情人离他而去。退伍后,他结识了富家少女贾尼丝,后因为贾尼丝意外怀孕而结婚。与战前光辉岁月相比,兔子现在的生活沉浸在失落中。他没有骄人的事业(他现在是在一家廉价商店推销一种低廉的厨房用具),家庭生活也不美满(妻子贾尼丝不善家务、不解风情)。理所当然,大部分评论家把兔子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归咎为他的妻子贾尼丝。贾尼丝被不少评论家称作兔子“终生难以摆脱的障碍之一”以及“一生灾难的重要根源”。然而贾尼丝真如评论家所言是个灾星吗?本文力图结合小说的叙事策略,指出正是由于这些特定叙事技巧的使用,贾尼丝才成为整个事件的替罪羊。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述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3]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作者通过特定的角度将其体验并感悟的世界转化成语言传达给读者;同时,读者通过作者设置的特定的视角进入故事,完成与作者的交流。它把谁在看,在看谁,看者与被看者的态度,及作者要给读者提供何种视野等问题联结在一起。因此,叙述视角是叙事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颇受重视的领域。热奈特指出许多理论家出现了“在我所称作的语气和语态之间令人遗憾的混淆,即谁是叙事文中观察者的问题和完全不同的谁是叙述者的问题之间的混淆,或更直截了当的说,谁看与谁讲之间的混淆”。[4]热奈特对“谁看”和“谁讲”的强调,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区别的重视。而浦安迪也指出:我们翻开某1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觉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的口吻,叙述人的口吻有时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5]可见,视角和声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相互依存,互相限制,从视角方面看,作为无声的视角,必须依靠声音来表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叙述者的话语,读者才能得知叙述者或人物的观察和感受。不过叙述者在传达时往往融入个人的色彩,对视角有所修饰。从声音方面看,声音则受制于视角,首先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感受是会染上不同的词汇色彩,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其次视角还规定了声音该叙述什么,不该叙述什么,当视角没有落在某一人物身上时,声音就无法表达这一人物的感受。视角主要有三大类型:非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结合全聚焦和内聚焦叙事模式来展开情节。在全聚焦模式中,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而且活动范围也异常之大。用罗朗巴特的话来说:“叙事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的任何一个认同。”[6]而在内聚焦模式中,叙述者好像是寄居于某个人物之中,借着他的意识与感官在视、听、感、想,所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詹姆士提出意识中心理论,小说中的一切叙述细节必须通过这个意识中心人物思想的过滤,而这种过滤行为本身能更好的揭示这个人物的心灵。在《兔子跑吧》中,叙述者一方面掌握着全局,对故事中的人与事不断作着全景式的描写;另一方面一旦描写的聚焦镜对准某个人物并且这个人物出现内心活动时,叙述者就悄无踪影了。此时,对故事的全景透视让位于人物自己的意识活动。杨映星在他的《中西小说文体形态》中则认为: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创作的关键问题,它确定了作者对所述故事的态度,也影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行为的反映情感和判断。例如在叙述通奸故事的小说中,叙述视点可以是多种的选择:不忠实的丈夫或妻子,受伤害的配偶、情人,某个知情者,叙述视点不同,文本价值倾向、审美蕴含各异,对读者的影响不同。叙述视点甚至决定着故事的结构和叙述情调,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如果不以伊丽莎白为叙述视点,“傲慢”与“偏见”就不存在了。[7]叙述视角强调的是叙述行为发生时叙述主体、被述客体与接受主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它既体现着叙述主体的行为特征,又包含着叙述行为的所指内容及行为指向等意义。其次,叙述视角除了包含叙述者讲述故事时的观察“角度”它还含有叙述行为发生时的一切技术性的策略和方法,所有叙述的技术性问题都应在叙述者的权限之内。叙述视角体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讲谁的故事和向谁讲故事四个方面。叙述角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叙述者自我限制的问题,而全部叙述也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全知叙述角度和有限叙述角度。有限的的叙述角度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个局部的主体意识,从而把整个叙述止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叙述者和叙述角度的配合就是叙述方位。赵毅衡将叙述方位分成九种,《兔子跑吧》采用第二种方位:隐身叙述者+主要人物视角,这也就是现代所谓的视角小说。一部人物视角小说,首要的问题是选择哪个人物作为角心人物。《兔子跑吧》基本上是以哈里为角心人物,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识人物,读者的很多所见所闻都是通过这个角色过滤后得到的。从始至终,小说的其他人物只有偶尔的心理描写。小说伊始,哈里在篮球场上和一帮孩子们打篮球,这让他忆起了往昔的光辉岁月,也激发了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感觉万物复苏,空气中充满了生机。可是,当他回到家,看到妻子端着一杯威士忌酒,坐在扶手椅子里看电视,因看得太久眼睛红红的。当他俯下身子去吻妻子的额头时,他似乎觉得“她从昨天开始变得不再漂亮了。她的嘴角添了两条皱纹,给人以一种贪婪的感觉,她的头发也稀疏了。”[8](第5页)而他开的玩笑,没有得到妻子的一丝回应,她仍然呆坐在椅子上看着无聊的儿童节目。妻子向他要烟抽时,他表示正想戒烟。妻子却冷嘲热讽地说:“你不喝酒,现在又把烟给戒了,你这不成了圣人了?”(第7页)接着,他又得知妻子把孩子送到了他母亲家看管,跑去和岳母逛街。结果是,他还得去岳母家取车,到母亲家接孩子。更糟的是,怀孕的妻子居然在三月份就替自己买好了泳衣。最令他无法忍受的是贾尼丝的邋遢,屋子里“简直是杂乱无章——装鸡尾酒的杯子满是污垢;椅子扶手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地毯弄得乱七八糟;一推废报纸歪歪斜斜地,一碰就会滑下来;孩子的玩具到处都是,有的已破破烂烂,堆在一起,这儿一条玩具娃娃的腿,那儿一张折皱的纸板,上面还粘着早餐盒上剪下来的图案;暖气片下的灰尘已结成了团。真可谓满目疮痍——这一切如同一张收拢的网,粘在他的背上”。(第9页)而哈里是个完美主义者,想要一种整洁明净、秩序井然的生活,觉得自己是最讲干净的人,这样的生活环境令他感到窒息。最令他寒心的是,妻子还让他带包烟回来。篮球场上带来的激情,顿时消失地无影无踪,他觉得自己掉进了陷阱。兔子觉得怀孕的妻子不仅难看,而且糊涂的要命。尤其是,他们的性生活也是死气沉沉,毫无激情。这让兔子觉得家庭就是一个束缚自己的牢笼,使他感到死亡的气息,正如他所说的“贾尼丝,那是你整天价就是看电视和喝酒。我不是说我没错,可是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我只觉得血还没抽干就进了棺材。”(229页)他的逃离是为了追求自由,追求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活。他曾对埃克尔斯说过:“只要你干过点第一流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事,如再去干第二流的事,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而贾尼斯和我那码子戏,实在只属于二流水平”。(第112页)正是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对现实的巨大失落感,想过一流生活的渴望使兔子逃离了家庭。通过哈里的视角,读者不难得出贾尼丝是个年长色衰,愚笨慵懒,不解风情,不善家务的妻子。在哈里的眼中,贾尼丝不但不开窍,而且还无法沟通。她不理解兔子为什么现在要去打篮球,还嘲笑他说:“你跑到小胡同里去,像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样玩耍喽?”在女儿的葬礼上,他感觉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了他的体内。他仿佛一直在洞里爬呀爬。当他终于见到了一线光明,转过身,见到的却是贾尼丝的脸,那脸挡住了那刚露出来的一线光明。他试图向众人解释女儿的死不能怪他,也不能怪不小心溺死女儿的妻子。可是妻子却绝望地扭过脸去。他对贾尼丝的厌恶陡然而生,他讨厌妻子的那张脸,可她却不明白这一点。刚才原本是次机会,她可以和他分享真理,那是极其简单实实在在的真理,可她却把脸扭了过去。(第312页)最终,一阵令人窒息的委屈感使他头晕目眩,不知怎么才好。他只好本能地转过身,跑了起来。读者看到这里不禁会暗中谴责贾尼丝的愚笨使得夫妻之间错失了沟通良机,并轻易原谅哈里的第三次出逃。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是哈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文本中读者很少能看到从贾尼丝的视角出发的描写,也就不能体会贾尼丝的思想感情,因此读者会不自觉地将兔子的逃跑归罪于贾尼丝。而且哈里虽然逃跑了,但是依然想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直有负罪感。总是想贾尼丝在他离开后会怎样生活,甚至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在贾尼丝生产时,兔子重回到贾尼丝身边,细心照顾她。这又会使读者觉得兔子是有责任感的,从而原谅他的出轨行为。兔子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真诚的信仰上帝,这也让读者比较容易认可他。布斯认为视角的选择“是一个道德选择,而不只是决定故事的技巧角度”。[9]持续的内视点是读者希望与他共行的那个人好运,而不管他暴露的品质如何。柯里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视角人物,叙述创造的主体,使我们幻觉上与之同一。持续下去下去,就会赢得读者的同情。正是因为我们的“内模仿”能力,能移情于角心人物的思想意识,感受到他们表达的感情,这使我们比较容易认同角心人物的观点和行为。因此读者会同情兔子的遭遇,会原谅他的逃跑行为,认为他是一个勇于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敢于反抗社会习俗,有极强的个体独立意识的英雄,而把贾尼丝看作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是妨碍兔子一生的人。这对贾尼丝是不公平的。整部小说主要以兔子作为角心人物,通过兔子的视角看待整件事情。只有偶尔,为了叙述的需要,跳出角心人物,从另一人的视角叙述故事。整部小说很少描写到贾尼丝的内心意识,大都是兔子、婆婆等外人对她的评价。读者就会认为贾尼丝是个相貌平平,不善家务,高傲自私的笨女人。只有在兔子第二次离开家以后,为了更好的叙述刚出生的女儿被淹死的情况,开始通过贾尼丝的眼光进行叙述。从这我们可以了解到贾尼丝的一些思想意识。她生于富裕之家,但相貌平平,父母也不太关心她。贾尼丝在中学毕业
本文标题:叙述岗位职责【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98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