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了解波兰的巨变和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了解多极化趋势的具体内容,探讨这一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来看看高一历史教案的人教版吧!欢迎咨询!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徘徊)(2)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两个凡是的方针)(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4)邓小平的三起: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4、意义:是新中国历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合作探究:归纳近代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巨变结果任务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二、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突破口;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人民公社化严重地-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一些思想-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主要内容:(1)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合作探究小岗村三步走: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普遍实行:1980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合作探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4)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了生产力的发展。行政机构的改变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税费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影响(1)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2)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B、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C、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D、措施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6、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①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生产力的发展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阻力”的解释: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思想基础)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B、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理论完善: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意义(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奇迹。(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材料分析、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华国锋和邓小平分别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什么贡献呢?导出新课讲述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1976年粉碎“-”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②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内容: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中开始原因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搞平均主义,农民缺乏自主权。人民公社压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生产力,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2.过程(1)农村:1978年,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合作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共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越性: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二)城市改革A.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影响: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________,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了生产力的发展。2.过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2)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3)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3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