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鲁教版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有范例汇聚
鲁教版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有范例汇聚以下是网友提供的所有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相关信息。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你感到满意!鲁教版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有范文汇总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生:从东汉末年。教师总结:对,很好。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教师过渡:大家注意看学案上的独立试航部分,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完成。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给学生自主解决,老师负责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立即投入到讨论中,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离开座位参加到其他小组中,场面热烈。教师引导:哪个小组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生1:从东汉末年就有少数民族内迁。生2: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生3: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没有很大的差别。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的很好、很全面。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教师提出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那你能发现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吗?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结合课本114页的内容概括归纳一下。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并能积极发言。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也相应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过渡:请小组派出你们的代表来回答问题,看哪个是优胜组。生1:衣服上,比如说裤褶服。生2:裤褶服,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生3:饮食习惯也有影响。教师点评:给予大家鼓励和表扬,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是非常棒的,另外,生2同学能够总结出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很好!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结的不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教师引导: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各方面的融合现象,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归纳出知识点,再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但是魏孝文帝却要迁都。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课本的115页小字部分内容,孝文帝迁都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听到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都城,为什么要迁都呢?结果怎样呢?想必学生心中有很多的疑惑,这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生1: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就不愿意。师:那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呢?生2:他找了个南征的借口,那些贵族就参与了。教师总结:对,孝文帝找到这个借口就出发了,结果到达洛阳后正赶上秋雨连绵,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迁都的道路这么艰难,孝文帝又为什么要迁都呢?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并做出自己的评判。生1: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生2: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供不应求。生3:都城在北方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教师总结:很好。大家都能够很好的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设计意图:这样层层递进,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给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教师提出问题:孝文帝在成功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实施改革措施,请大家参考课本的115页内容,说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并且能够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纷纷发表各组的见解。生1: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生2:官员以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生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生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生5: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生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教师总结:好!大家说的不错。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次改革中你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设计意图:在了解改革的内容之后,提升学生对改革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归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liuxue86.com此处播放大屏幕提示。教师总结: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汉化措施。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汉族学习,那他的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生:促进了民族融合。教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教师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民族融合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学生预期活动效果: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已经很熟悉,讨论的很激烈。生:以孝治国的理念。教师总结:对,之所以在皇帝的谥号中多有孝字,主要在于孝文帝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就要求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来说,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学生预期活动效果:有的同学低头沉思,有的同学热烈讨论。生1:给父母洗衣服。生2: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做点家务活。生3:给父母做饭。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管我们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会很感动。想想我们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师里,而父母却在太阳的暴晒下劳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我希望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课后习题课堂检测: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三国中的魏国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B、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李悝变法D、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6.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A.“五胡”内迁B.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D.北魏建立7.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B.采用汉族的官制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奖励耕战8.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色,外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1)“魏主”指的是谁?(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你能试一试说出来吗。(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布置作业:调查我们青州的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板书鲁教版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有范文汇总二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3、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4、教学目标的设定(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5、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新课导入:情境营造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
本文标题:鲁教版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有范例汇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8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