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一单元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课件新人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循着图示·想一想]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意义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特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机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知识点三稳态的调节1.人体的体温调节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结合题目·试一试]1.填写内环境组成示意图(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②,③,④,⑤,⑥。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液(2)用文字和箭头画出内环境3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2.判断下列有关内环境叙述的正误(1)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2014·全国卷ⅠT3A)()√(2)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2014·全国卷ⅠT3B)()√(3)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2013·海南卷T20D)()×(4)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2012·海南卷T12D)()×(5)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2012·海南卷T12C)()√(6)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2011·江苏卷T9B)()√(7)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3.判断下列有关人体体温和水盐调节叙述的正误(1)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2014·山东卷T3D)()√(2)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2014·福建卷T2A)()×(3)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2012·海南卷T10A、B改编)()√(4)长时间不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2012·全国卷T3B)()(6)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释放的()(5)下丘脑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011·海南卷T7B)()(7)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有体液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必备知能]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存在部位淋巴组织液血浆项目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成分来源淋巴组织液血浆项目[归纳串记]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淋巴、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血浆血细胞淋巴、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所处内环境细胞名称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学法指导]图解法分析物质的穿膜层数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3.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易误提醒]几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和血浆。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3)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与内环境。①体液指生物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②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核液等;而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③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它是相对人体所生存的外界环境而言的。上述关系可表示为:[必明考向]考向一内环境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场所判断1.(2014·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内环境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组织液,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1)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液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渗入淋巴的量较少;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考向二内环境的三种组成成分及相互转化3.(2014·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析: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气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答案:A4.右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解析: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考向三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分析5.(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解析: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腹泻可引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考点二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必备知能]1.体温调节寒冷炎热皮肤冷觉感受器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传出神经↓↓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骨骼肌战栗皮肤血管收缩传出神经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散热↓↓↓↓↓↓[易误提醒]对体温调节理解误区剖析(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2.水盐调节(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2)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必明考向]考向一体温调节的过程分析1.(2014·北京高考)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解析:冬泳时,受寒冷刺激,机体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提高,产热增多。答案:D2.(2010·上海高考)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使体温下降。3.(2014·福建高考)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考向二水盐调节的过程由题意知,出汗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此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出的汗液通过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有利于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汗腺导管重吸收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消耗ATP出汗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兴奋增强,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2012·全国卷)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解析:长时间未饮水的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典型图示]巧用单、双箭头判断不同物质或结构间相互关系示意图[信息解读](1)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1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2)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其他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又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相应的激素。故图2中1是下丘脑,2是垂体,3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3)在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间是双向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第一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课件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