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期末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期末复习提纲4.1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一、组成岩石的矿物1、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按地壳中质量分数排)2、矿物: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教材图4.2)。二、岩石及其成因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一)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如:玄武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二)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地表岩石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颗粒由大到小分有——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3、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和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三)变质岩例如:石灰岩大理岩(教材图4.8)页岩板岩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可相互转化(如右图所示)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左图中红箭头表示内力作用蓝箭头表示外力作用地壳物质循环运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特别是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4.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压紧固结作用受挤压变质受热变质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高温熔化变质作用上升冷却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本身,主要是内部的热能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一)地壳运动按性质、方向分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使地表物质水平位移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地貌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两者关系相伴发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构造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图4.11)。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2、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带。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一)褶皱: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向斜形态上向上拱起向下弯曲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构造地貌形成时,一般为山岭后来也可能被侵蚀成谷地形成时,一般为山谷后来也可能成山岭(二)断层(教材图4.14A)1、定义: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断层。2、形成原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承受的程度。3、地貌上的表现: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教材图4.14B)。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构造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三)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例: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天然气)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工程建设上: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不良后果。四、外力作用与地貌如左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下)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一)流水作用与地貌A、流水侵蚀地貌1)使地面崎岖(教材图4.17)岩块抬升形成台地,因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崎岖的山地。岩性不同的岩石造成差异侵蚀,松软岩石形成谷地;坚硬岩石成为山岭或山脊。2)坡面水流冲刷地面,下切形成沟谷,使沟谷不断发育。B、流水沉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教材图4.18A)。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教材图4.18B)。(二)风力作用与地貌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形成各种风蚀地貌、以及风积地貌。1、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戈壁、裸岩荒漠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而形成。2、风积地貌: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沙丘、沙垄等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教材图4.19)黄土堆积颗粒细小的粉沙尘土沉积,在沙漠的外援形成。如黄土高原4.3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一、陆地水体类型1、按空间分布分:地表水:河流水、湖沼水、冰川……陆地水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潛水、承压地下水从静态储水量比较——最大的是冰川;其次是地下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河流水:运动更新快,冰川和深层地下水:交替更换周期长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地下水。2、按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分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水资源动态水资源: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是我们开发利用的重点;3、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1、2、河流水、湖泊水(水库)、地下水的相互补给河流水位高丰水期河流水湖泊水河流水潜水(可对照教材图4.24)湖泊水位高枯水期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A:海陆间大循环B:陆地循环(内陆循环)C:海上内循环(如下图)水资源更新最主要依靠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内陆循环)对水资源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例主要补给形式影响河流径流的因素我国大多数河流大气降水降水量见教材图4.22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冰川融水气温见教材图4.23水汽输送植物蒸腾降水蒸发CA地表径流蒸发C降水下渗地下径流4.4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一、生物分布与环境一)环境影响着生物分布气候是影响陆地生物分布,尤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1、光照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分布于向阳的地方,或林中的上层喜阴植物分布于背阳、荫蔽的地方,或密林的底层。2、热量和水分条件赤道向两极植被带的变化热量和温度例:沿海向内陆过度为森林、草原、荒漠水分山麓到山顶植被带的垂直分布热量和水分二)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现象及其指示作用例一水生植物(莲)和旱生植物(骆驼刺)图4.28和图4.29例二图4.30树冠(旗形)指示风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华北地区“枣发芽,种棉花”。干旱地区借助植物来寻找水源。有些植物(如矮牵牛)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生物循环:A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B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即环境效益1)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2)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3)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4.5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图4.34)植物环境微生物动物它处于四大圈层紧密接触的过度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它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生长,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图4.36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多,空气被排挤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三、土壤的形成一)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如图4.37)风化作用低等植物高等植物裸露的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图4.38)1)有机质的积累过程2)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二)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自然土壤形成后,经人类翻耕、施肥、灌溉,由生土变熟土,再变成肥土。如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合理的耕作经营:土壤不断改良、肥力提高;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引起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盐碱化)。4.6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气候)、水(水文)、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指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二)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1、在景观上,陆地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1、形成原因: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2、举例:教材图4.42中,由赤道到两极过渡,自然带的更替大致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冰原带4、表现最明显的地区:低纬地区(例如图4.43热带雨林景观)和高纬地区(例如图4.44苔原景观)(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1、形成原因:以水分为基础。2、举例:教材图4.42中,我国北方地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过渡依次为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3、表现最明显的地区中纬地区(如教材图4.45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和(教材图4.46温带荒漠景观)(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1、定义: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2、形成原因: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3、表现明显的地区:低纬度、中纬度的高山地区。例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有些相似。又如教材图4.47(四)非地带性现象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4.7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一、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1、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能源资源的关系(右图)2、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的系统平衡中起着核心作用(如教材图4.48)二、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教材表4.1)一般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按属性分: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以上四种只有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按利用方式分:见教材(表4.1)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c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资源水热条件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地质作用非地带性现象d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3、能源资源1)陆地自然资源中,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期末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