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带着感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理解作者从顾靖那里得到的启发,知道如何做人。我们来看看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修改!欢迎咨询!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1教学目标: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2、情景导入。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文字(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小结: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设计意图:这是1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察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1、读准字音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准确,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文字投影:窦燕山择邻处教知道教五子弟于长非所宜跟老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导诵读全文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3、逐字、句,翻译理解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讲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板书:看注释查字典问老师同学交流上网查找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翻译1-5行文字自译后,合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每一行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全班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老师解答。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投影:习相远A、学习、伏羲、练习B、受环境影响C、习惯、习性D、姓习礼仪师:这是老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请你判断一下,在“习相远“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在“习礼仪“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小结: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不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呢?板书:贵以专请你把2、3两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四行、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相机理解: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板书:有义方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板书:师长的责任教育严格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设计意图:针对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一齐配乐背诵。2、积累、应用师:这节课,我们不但领会了古人的思想和事理,还做到了背诵,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毕竟不是孟母、窦禹均,老师也不同于孔子那样的大教育家,对于他们责任重的“贵以专、有义方”教育严格中的“度”把我不一定很好,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不理解的事例,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站在同龄人、朋友的位置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放录像:事例A、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B、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C、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严厉批评学生在音乐声中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3、总结学法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作业: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6-10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结合录像)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2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学生不但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构想本文是1充满感情、文字优美的课文,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古井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内容,体会古井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井吗?喝过井水吗?作者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可是故乡的一口古井却一直令她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2、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你认为那句话最重要,抒发了作者对古井的赞叹之情。3、投影出示:“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点拨:这口古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一)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课文把古井比作什么?甜美的乳汁指什么?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母亲?(二)学习第二段。1、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那么这位“母亲”是怎样哺育儿女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段。2、点拨:你读懂了什么?3、从哪可以看出取水的人多?(时间、人数、古井周围)4、春雨有什么特点?刚下过春雨的路面什么样?“老是”说明什么?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赞美之情)(三)学习三—五段。1、为什么说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乡亲们是怎样帮助村里的一对老人挑水的?2、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3--5段。3、老两口用水有什么困难?乡亲们是怎样帮助他们的?“这个、那个”说明什么?“挑一担、提一桶”说明什么?“总是”说明什么?4、当老人表示歉意时,乡亲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5、“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句话什么意思?6、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想像这一部分描述的情景。7、分组讨论:说说自己想到的内容。8、交流、表演,进一步体会古井是怎样教我们做人。(四)学习第六段。1、你们过去对井怎么看?学到这儿,你对这口古井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想对它说些什么?把它比作母亲恰当吗?2、引读课文,“所以,作者由衷的赞叹,多好的......”四、总结全文。作业设计1、把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摘抄下来,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取水的人(以水养人)5古井络绎不绝无私奉献(像母亲)帮助于老人(以德育人)乐于助人不要报酬课后小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学习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检查背诵。(1)齐背。(2)同位互相检查。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哪些事?(取水的多,帮助老人不计报酬)2、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取水的人多”?3、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4、古井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联系内容和体会具体说一说。(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内容。(2)共同交流,加深体会。三、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点拨:作者怎样准确运用词语表达呢?1、比较句子。(投影出示)(1)比较一下哪种表达感情更强烈。古井像……儿女。古井哺育乡亲们。第一句话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慈爱的母亲,因为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为了哺育儿女,可以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一切,而古井同伟大的母亲一样,无私的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2)比较表达有什么不同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小曲。桶儿响,扁担也响第一句表现出轻松、愉悦。四、自学短文《养花人的梦》1、出示要求。(1)有几个自然段,各讲什么?(2)主要内容,哪能些词用得好?(3)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讨论交流,共同订正。作业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语。板书设计5古井哺育陶冶无私奉献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的启迪,懂得应该怎样做人。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从读入手细细品悟,引发思考。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重难点解析:理解古井高尚品格和对人们的启迪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密切联系的句子,在组织学生通过读、思、议的过程,透彻的理解它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古井》这篇课文,古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
本文标题: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52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