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4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四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篇】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3课时。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4、交流: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⑴“独”坐是“谁”独坐?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2、介绍洞庭湖。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⑴“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⑵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⑴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⑵“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⑶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⑷“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⑸“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⑹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全班汇报交流。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3、说说词的大意。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⑴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⑵“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⑶“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师再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1、古诗词三首: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四级语文上册:乌塔教学设计【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乌塔》教学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学法引导(-)教师教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二)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二)疑点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三)解决办法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2、学生自学课文。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
本文标题: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92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