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样例(精编3篇)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样例(精编3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样例(精编3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1名词解释: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回火:将淬火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工艺过程。表面淬火:将工件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快速冷却,仅使表面层获得淬火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渗碳:将低碳钢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在900-950加热保温,使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并获得高渗碳体的工艺方法。渗氮:向钢件表面渗入氮元素,形成富氮硬化层的化学热处理。淬透性: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征。淬硬性:钢材淬火时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力。回火脆性:钢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度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叫做钢的回火脆性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称为热应力。组织应力:由于工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退火的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正火的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力学性能。淬火目的:提高工具、渗碳零件和其它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回火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持相变的组织转变,提高钢的塑形和韧性,获得硬度强度塑形和韧性的适当结合1.试述奥氏体钢的形成过程及控制奥氏体晶粒的方法制定合适的加热规范,包括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碳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在钢中加入一定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合金元素;考虑原始组织的影响2.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特征、性能特点是什么?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片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粒状珠光体,Fe3C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第二相的数量越多,对塑性的危害越大;片状与粒状相比,片状强度高,塑性、韧性差;贝氏体:上贝氏体为羽毛状,亚结构为位错,韧性差;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为位错,位错密度高于上贝氏体,综合机械性能好;马氏体:低碳马氏体为板条状,亚结构为位错,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马氏体为片状,亚结构为孪晶,强度硬度高,塑性和韧性差。3.何谓回火脆性,说明回火脆性的类型、特点及其抑制办法有些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叫做钢的回火脆性.回火脆性类型分为两种,即第一回火脆性和第二回火脆性。第一回火脆性又称低温回火脆性,几乎在所有的工业用钢中都会出现,它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高温回火脆性亦称第二回火脆性,主要在合金结构钢中出现,碳钢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特性,通常在回火保温后缓冷的情况下出现,若快速冷却,脆化现象将消失或受到抑制。方法:对于第一类回火特性,由于其不可逆性,只能避免在淬火温度内回火,如果必须在该温度回火,可采用等温淬火,加Si使低温回火脆性温度移向高温。抑制高温脆性的方法;1回火后快速冷却2.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3.加入适量的Mo、W4.比较回火索氏体与索氏体的主要异同点。相同点:都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的机械混合物。不同点:①渗碳体的形态不同,回火索氏体的渗碳体的形态为颗粒状,索氏体的渗碳体的形态为片状;②来源不同,回火索氏体是淬火马氏体分解的到的,索氏体是奥氏体直接分解得到的;③性能特点不同,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索氏体的抗拉强度高;韧性比回火索氏体低。5.正火、退火工艺选用的原则是什么?含0.25%C以下的钢,用正火可以提高钢的硬度,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在没有其它热处理工序时,用正火可以细化晶粒,提高低碳钢强度。对含碳0.25~0.50%的钢,一般采用正火。对含碳0.50~0.75%的钢,一般采用完全退火,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含碳0.75%以上的高碳钢,或工具钢一般均采用球化退火作预备热处理。6.分析碳和合金元素在高速钢中的作用及高速钢热处理工艺的特点化学成分:高碳的目的是为了和合金元素Cr、W、Mo、V等形成碳化物,并保证得到强硬的马氏体基体以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W、Mo、V主要是提高钢的红硬性、硬度和耐磨性,因为这些元素形成的碳化物硬度高,产生二次硬化效应;Cr主要提高钢的淬透性。工艺特点:淬火加热温度非常高,回火温度高,次数多,淬火加热时采用预热。7.用9SiCr刚制成圆板牙,其工艺路线为:锻造球化退火、机械加工、淬火、低温回火、磨平面、开凿开口。试分析:1球化退火、淬火及回火的目的2大致工艺球化退火是为了消除锻造能力、获得球状珠光体和碳化物,降低硬度以利于切削加工,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减少淬火时的变形和开裂;淬火及回火是为了获得回火马氏体,保证热处理后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球化退火工艺:加热温度790-810,等温温度700-720淬火工艺:加热温度850-870(油淬)回火工艺:160-1808.下料→锻造→正火→机械加工→淬火(淬透)→高温回火→花键高频表面淬火→低温回火→半精磨→人工时效→精磨。正火、淬火、高温回火、人工时效的目的是什么?花键高频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的目的是什么?表面和心部的组织是什么?正火处理是为了得到合适的硬度,以便切削加工,同时改善锻造组织,消除锻造应力。淬火是为了得到高强度的马氏体组织,高温回火是为了得到回火索氏体,淬火+高温回火称为调质,目的是为使主轴得到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人工时效主要是为了消除粗磨削加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花键部分用高频淬火后低温回火是为了得到回火马氏体,增加耐磨性。表面为回火马氏体,心部为回火索氏体组织。、40CrNiMo、60Si2Mn、T12属于哪类钢?含碳量为多少?钢中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淬火加热温度范围是多少?常采用的热处理工艺是什么?最终的组织是什么?性能如何?20CrMnTi为渗碳钢,含碳量为%,最终热处理工艺是淬火加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表面为高碳马氏体(渗碳后),强度、硬度高,耐磨性好;心部低碳马氏体(淬透)强韧性好。Mn与Cr提高淬透性,强化基体,Ti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40CrNiMo为调质钢,含碳量为%,最终热处理工艺是淬火加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Cr、Ni提高淬透性,强化基体,Ni提高钢的韧性,Mo细化晶粒,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60Si2Mn为弹簧钢,含碳量为%,最终热处理工艺是淬火加中温回火,得到回火托氏体(或回火屈氏体),具有很高的弹性极限,Si、Mn提高淬透性,强化基体,Si提高回火稳定性。T12钢为碳素工具钢钢,含碳量为%,最终热处理工艺是淬火加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粒状Fe3C+残余奥氏体(γ'),强度硬度高、耐磨性高,塑性、韧性差10.合金元素Cr、Mn、Ni、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Cr在钢中的主要作用有:溶入基体,提高淬透性,固溶强化;形成第二相提高强度、硬度;含量超过13%时提高耐腐蚀性;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提高抗氧化能力。Cr促进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发生。Mn在钢中的主要作用有:溶入基体,提高淬透性,固溶强化;形成第二相提高强度、硬度;含量超过13%时形成奥氏体钢,提高耐磨性;消除硫的有害作用。Mn促进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发生,促进奥氏体晶粒的长大。Ni在钢中的主要作用有:溶入基体,提高淬透性,固溶强化;扩大奥氏体区,提高钢的韧性,降低冷脆转变温度。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Nb、Zr,V)的主要作用有:形成碳化物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提高回火稳定性,细化晶粒,防止晶间腐蚀。11.石墨化的两个阶段在p’s’k’线以上发生的石墨化称为第一阶段石墨化,包括结晶时共晶石墨、一次石墨、二次石墨的析出和加热时共晶渗碳体、一次渗碳体、及二次渗碳体的分解;在p’s’k’线以下发生的石墨化称为第二阶段石墨化,包括冷却时共析石墨的析出和加热时共析渗碳体的分解。省题库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4%(20+10=30)1.单项选择题01.当钢材的硬度在(B)范围内时,其加工性能较好A、20-40HRCB、160-230HBSC、58-64HRCD、500-550HBW02.下列材料中,热硬性最好的是(D......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2第一章比容差应变能由于新相和母相的比容往往不同,故新相形成时的体积变化将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而产生弹性应变能,称为比容差应变能Es。伪共析从这一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组成相来看,与钢中共析转变(即珠光体转变)相同,但其组成相的相对量(或转变产物的平均成分)却并非定值,而是依奥氏体的碳含量而变,故称为伪共析转变。惯习面在许多固态相变中,新相与母相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取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又是在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这种晶面称为惯习面。共格界面当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地相互匹配。半共格界面当错配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难以继续维持完全共格,这样就会在界面上产生一些刃型位错,形成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的半(或部分)共格界面,以补偿原子间距差别过大的影响,使弹性应变能降低。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其原子间的匹配关系便不再维持。这种界面称为非共格界面。等温转变(IT)曲线在实际工作中,人们通常采用一些物理方法测出在不同温度下从转变开始到转变不同量,以至转变终了时所需的时间,做出“温度—时间—转变量”曲线,通称为等温转变曲线,缩写为TTT(Temperature-Time-Transformation)或IT(IsothermalTransformation)曲线。CT曲线如果转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则有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T或CCT(ContinuousCoolingTransformation)图。韧脆转变温度(简称:NDT)主要针对钢铁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内部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钢铁的韧性和脆性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章奥氏体奥氏体奥氏体是碳在-Fe中的间隙固溶体组织遗传在生产中有时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过热后的钢(过热是指加热温度超过临界点太多,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结果在冷却后得到的组织,如马氏体或贝氏体,也十分粗大)再次正常加热后,奥氏体仍保留原来的粗大晶粒,甚至原来的取向和晶界。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第三章珠光体屈氏体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根据片层间距分为屈氏体和索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片层间距为~μm),称为珠光体。无法分辨(片层间距为30~80nm)的称为屈氏体(托氏体也译做屈氏体)。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索氏体。索氏体上临界冷却速度Vc称为淬火临界冷速,又称为上临界冷速。下临界冷却速度完全退火一般是指加热使钢完全得到奥氏体后慢冷的工艺。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的目的是消除钢锭或大型钢铸件中不可避免的成分偏析,尤其是在高合金钢中,应用更为普遍。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目的是得到球化渗碳体组织,这是任何一种钢具有最佳塑性和最低硬度的一种组织,良好的塑性是由于有一个连续的、塑性好的铁素体基体。低温退火低温退火的目的是消除因冷加工或切削加工以及热加工后快冷而引起的残余应力,以避免可能产生的变形、开裂或随后处理的困难。再结晶退火这种退火的目的是为了使冷变形钢通过再结晶而恢复塑性,降低硬度,以利于随后的再变形或获得稳定的组织。周期球化退火加热到Ac1以上20℃左右,然后在略低于A1的温度等温,又称等温球
本文标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样例(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83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