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陈景润名人故事优秀(通用4篇)
陈景润名人故事优秀(通用4篇)【引言】漂亮的网友为您收集整理的“陈景润名人故事优秀(通用4篇)”精编优质文档,以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陈景润名人故事【第一篇】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盬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的故事【第二篇】今天中午,我看了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陈景润读书很吃苦。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时间表。这个时间表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余下的时间几乎都是用来学习的。经过这些努力,陈景润终于登上了科学家的高峰。陈景润为了学习,付出很多。他这种为了学习呕心沥血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读后,我不禁想起我是怎样学习的:我在做作业时,做不出的题就不写,老是想着抄别人的;课堂上,我有不懂的问题,也就不去问老师,心里总是想:不懂的老师以后会讲,还用问吗?我在学习上很多地方都不用功,所以导致我很多知识都没学到。今后我一定要改正,用功学习。我们学习一定要不断前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周定一个安排。因为只有这样都会前进。前进才能得到新的知识才能登上光辉的顶点。正如陈景润所说: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所以说,学习要不怕困难,要勇于战胜困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登上学习的高峰,到达胜利的彼岸。陈景润的故事【第三篇】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第四篇】一本读了20多遍的书——《堆垒素数论》。陈景润读书的方法很个性,他成名之后在1篇文章中谈到:“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当时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手拈来应用。拆开书一页页地读,《堆垒素数论》读了20多遍。要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尤其是数学方面的书,没有故事情节,只有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符号。但是在陈景润眼中,却闪烁着幽远、神奇的异彩。不少数学著作又大又厚,携带十分不便,陈景润就把它一页页拆开来,随时带在身上,走到哪里读到哪里。这位可爱的“书痴”奇怪的读书方法,曾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误会:数学系的老师时常看到陈景润拿着一页页散开的书在苦读,以为他把资料室的书拆掉了。之后,经过查实,陈景润拆的书全是自己的,对于公家的书,他惜之如金,从不去拆。公私分明,数学家的逻辑同样是毫不含糊。我们不得不佩服陈景润脚踏实地的精神,他把鲁迅先生的做学问的经验融入到了数学研究之中。他在资料室工作期间,读过多少书,很难计算,也无法计算。陈景润明白知识的积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高峰的攀登,更需要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功底。他这一段时间的钻研苦读,是为日后的腾飞一搏奠定了的坚实基础,是十分关键的。刻苦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20多遍陈景润回厦大后,他曾问厦大的教授李文清,我就应读什么书?李文清告诉他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李文清说,陈景润将华罗庚的这本书读了近30遍,反复演算,并写出了第1篇论文《他利问题》。据陈景润自己回忆:“《堆垒素数论》我一共读了二十多遍,重要的章节甚至阅读过四十遍以上,华先生著作中的每一个定理我都记在脑子里了。”当时陈景润口袋了经常装有纸片和拆成几页的书,以便随时拿出来看,他开会前念,吃饭后念,空袭报警时在防空壕念,甚至走着路也念,反复揣摩、钻研,直到烂熟于胸。像一块砖那么厚的华罗庚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被陈景润一页页拆开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整整读了20多遍,几乎到达了滚瓜烂熟的地步。华氏的这本专著,是当代数论精萃汇聚的结晶。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公式、定理,陈景润都进行反复的计算、核实。住在勤业斋的人们,只看到陈景润的门一天到晚都关着,偶尔,看到他出来买饭,人影一闪,又进了那间只有七平方米的小屋。生活被陈景润简化得只剩下二个字:数论。他日夜兼程地驰骋于数论的天地里。睡眠很少。陈景润有一套独特的作息理论,在他的头脑里,没有失眠二字,他多次对人说过:失眠,就意味着不需要睡觉,那就爬起来工作吧!他困了,和衣一躺,一醒来,又继续工作。人们出于关心或好奇,有时也到陈景润的小屋中去看看,遍地都是草稿纸。数论的许多领域,是靠极为抽象的推理演算的,演算了多少道题,连他自己也没法计算了。只有陈景润,才能领略其中的苦涩和乐趣。对于陈景润的研究方法他自己曾这样总结:“白天拆书,晚上装书,我就像玩钟表那样,白天把它拆开,晚上在一个原件一个原件地装回去,装上了,你才懂了。”“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10条山路,然后比较那条山路爬得最高。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明白每条路能爬多高。”说到那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能够改善华罗庚的方法的是陈景润,他为什么他能够攀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高峰的第二阶梯。对马克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期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格言,陈景润是有亲身体验的。李文清老师家里至今还珍藏着一本数学系的科学研究题目登记本,第一页便是陈景润报的《他利问题》,他用蓝色钢笔工整地写着“研究三角和方法,改善华罗庚先生结果”,至于目的,他写的是“论文”,时间是1956年。
本文标题:陈景润名人故事优秀(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71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