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数学精编教案实用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一数学精编教案实用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数学精编教案实用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一数学的教案1集合的表示方法一、教学目标:1、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特征性质描述法)。2、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的表示一个集合。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难点:集合的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二、复习回顾: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常见的数集的简写符号:自然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三、知识预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说明:概念的理解和注意问题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以下5点:(1)元素间用分隔号,(2)元素不重复;(3)不考虑元素顺序;(4)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如果构成该集合的元素有明显规律,可用列举法,但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5)无限集有时也可用列举法表示。2、用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以下6参考资料,少熬夜!点;(1)写清楚该集合中元素的代号(字母或用字母表达的元素符号);(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性质;(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4)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和或(5)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符号内;(6)用于描述的语句力求简明,准确。四、典例分析题型一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A={xN|0变式训练:○1课本7页练习A第1题。○2课本9页习题A第3题。题型二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1,1}(2)大于3的全体偶数构成的集合(3)在平面内,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变式训练:课本8页练习A第2题、练习B第2题、9页习题A第4题。题型三集合表示方法的灵活运用例3分别判断下列各组集合是否为同一个集合:(1)A={x|x+32}B={y|y+32}(2)A={(1,2)}B={1,2}(3)M={(x,y)|y=+1}N={y|y=+1}变式训练:1、集合A={x|y=,xZ,yZ},则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A4B5C10D122、课本8页练习B第1题、习题A第1题例4已知集合A={x|k-8x+16=0}只有一个元素,试求实数k的值,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作业:课本第9页A组第2题、B组第1、2题。限时训练1、选择(1)集合的另一种表示法是(B)A.B.C.D.(2)由大于-3小于11的偶数所组成的集合是(D)A.B.C.D.(3)方程组的解集是(D)A.(5,4)B.C.(-5,4)D.(5,-4)(4)集合M=(x,y)|xy0,x,y是(D)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参考资料,少熬夜!C.第四象限内的点集D.第二、四象限内的点集(5)设a,b,集合1,a+b,a=0,,b,则b-a等于(C)A.1B.-1C.2D.-22、填空(1)已知集合A=2,4,x2-x,若6,则x=___-2或3______.(2)由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为____.(3)下面几种表示法:○1;○2;○3;○4(-1,2);○5;○6。能正确表示方程组的解集的是__○2__○5_______.(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A==___{0,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2,-1,0,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2,0),(-2,0),(0,2),(0,-2)}___________.(5)已知A=,B=,则集合B=__{0,1,2}________.3、已知集合A=,且-3,求实数a.(a=)4、已知集合A=。(1)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a=0或a=1)(2)若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a1)(3)若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a=0或a1)高一数学教案全集52数学教案-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参考资料,少熬夜!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二、探究新知(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下载1下载2下载3下载4下载5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4、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板书: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7、反馈练习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二)教学例1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板书: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参考资料,少熬夜!(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三)教学例21、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板书:(1)麦堆底面积:=×4=(平方米)(2)麦堆的体积:×=(立方米)(3)小麦的重量:735×=≈11078(千克)答:这堆小麦大约重11078千克。3、教学如何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谈想法。(2)教师补充介绍。a.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可以用绳子在麦堆底部圆周围圈一圈,量得麦堆的周长,再算直径。也可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麦堆的两侧,量得两根竹竿的距离,就是麦堆的'直径。b.测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在麦堆旁边组成两个直角后量得。三、全课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高一数学的教案3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或aA)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__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参考资料,少熬夜!(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如:{1,2,3,4,5},{x2,3x+2,5y3-x,x2+y2},;思考2,引入描述法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三、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高一数学的教案4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指数幂的运算性质;2、问题:对数运算也有相应的运算性质吗?参考资料,少熬夜!二、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P59的表2—3—1,验证对数运算性质、2、理解对数
本文标题:高一数学精编教案实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576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