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
写作好帮手1/23八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导读】这篇文档“八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1探索勾股定理(一)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写作好帮手2/23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C的关系呢?二、做一做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写作好帮手3/23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三、议一议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四、想一想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写作好帮手4/23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五、巩固练习1、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即:c=5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2、练习P7§1六、作业课本P7§2、3、4八年级数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写作好帮手5/23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2、疑点及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新课1、分式的定义(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写作好帮手6/23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分母中含有字母。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2、有理式的分类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例1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解:由分母得。∴当时,原分式有意义。(2);解:由分母得。∴当时,原分式有意义。(3);解:∵恒成立,∴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4)。解:由分母得。写作好帮手7/23∴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例2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1);解:由分子得。而当时,分母。∴当时,原分式值为零。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2);解:由分子得。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当时,分母。∴当时,原分式值为零。(3);解:由分子得。而当时,分母。当时,分母。∴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4)。解:由分子得。写作好帮手8/23而当时,,分式无意义。∴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四)总结、扩展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2、分式何时有意义?3、分式何时值为零?(五)随堂练习1、填空题:(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2、教材P55中1、2、3.八、布置作业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九、板书设计课题例11、定义例22、有理式分类八年级数学教案3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写作好帮手9/23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1、平移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3、简单的平移作图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1、旋转2、旋转的性质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写作好帮手10/23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3、简单的旋转作图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八年级数学教案4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作好帮手11/23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三一刀客力;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教学手段幻灯片五、教学过程(一)提问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写作好帮手12/23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1、()2=9;2、()2=0、25;3、5、()2=0、0081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二)平方根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是0。25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是0。0081的平方根。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2=—4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写作好帮手13/23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三)平方根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3、负数没有平方根。(四)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写作好帮手14/23①26②247③0。2④3⑤解:①26的平方根是②247的平方根是③0。2的平方根是④3的平方根是⑤的平方根是由学生说出上式的读法。例1。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81;(2);(3);(4)0。49解:(1)∵(±9)2=81,∴81的平方根为±9。即:(2)的平方根是,即(3)的平方根是,即(4)∵(±0。7)2=0。49,∴0。49的平方根为±0。7。小结:让学生熟悉平方根的概念,掌握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六、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表示方法,回去后要仔细阅读教科书,巩固所学知识。写作好帮手15/23七、作业教材P。127练习1、2、3、4。八、板书设计平方根(一)概念(四)表示方法例1(二)性质(三)开平方探究活动求平方根近似值的一种方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近似值,通常是查表。这里研究一种笔算求法。例1。求的值。解∵92102,两边平方并整理得∵x1为纯小数。18x1≈16,解得x1≈0。9,便可依次得到精确度为0。01,0。001,……的近似值,如:两边平方,舍去x2得≈—八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写作好帮手16/231、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3、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点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教学重点:1、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2、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教学难点: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2、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车速是95千米/小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分析我们知道汽车距北京的路程随着行车时间而变化,要想找出这两个
本文标题:八年级数学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72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