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精编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精编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精编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二、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3:518:30(2)0.4:0.21.8:0.9(3)2:89:27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二)探究新知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3:6=2:4外项内项内项外项(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参考资料,少熬夜!外项是多少吗?(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内项积是:6×2=12外项积是:3×4=126×2=3×4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7、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3、完成练习十/1、2、3、4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五、作业: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2.4:1.6和60:40二、探索新知1.比例各部分名称。(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内项外项(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如::=:外内内外项项项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2.4×40=1.6×60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5)归纳。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填一填。(1)=()×()=()×()(2)0.8:1.2=4:6参考资料,少熬夜!()×()=()×()(3)4×5=2×104:()=():()=4.做一做。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5.课堂小结(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三、作业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课后记: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3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1页。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发探究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想——自主实施验证——自主归纳结论”的过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简洁、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索方法,体验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4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评价设计1、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练习1、2、4检测目标3的达成。4、通过练习3检测目标4的达成。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难点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参考资料,少熬夜!组成比例。教学准备课件学习过程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复习(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成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6:15和8:20:和2:25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1):1=7:5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数(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3)还有不同答案吗?(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2、猜想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3、验证(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2)应该怎样举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3)合作要求①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②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③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4、归纳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5、完善参考资料,少熬夜!(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示范:6:3和8:5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某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强调有序思考)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3、如果a×2=b×4,则a:b=():();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4、猜猜我是谁?6:()=5:4延伸:如果把“()”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4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教学设想:1、教学情境的呈现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2、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参考资料,少熬夜!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练习的设计(1)判
本文标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精编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791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