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省教育学院科学培训有效教学与教学细节XXXX1011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主讲:孔令强肥城市教学研究室博客:孔令强的网易博客(百度搜索)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主讲:孔令强肥城市教学研究室博客:孔令强的网易博客(百度搜索)开讲之前让我们一起看两个案例:•这次新课改之前,美国一个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很有名气的重点中学,为他们提供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物理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课堂很活跃。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精炼,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教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于是掌声雷动。但是五位美国客人却表情木然。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节课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全能答上来,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进入新课改之后,南京的一位老师执教了一节小学的科学课《液体的性质》,在80分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精彩,争论激烈,想象丰富,设计了许多颇有创意的实验。这在法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帕克眼里,是非常优秀的课——“可以作为法国科学老师的示范课”。•中国老师的老师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节课严重拖堂。”“学生没有学到确切的知识”“老师在课上什么都没干。”我们的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这就是我要与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有效教学《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引子一、什么是有效教学?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举一隅)。三、展望:理想的科学教育。结语一、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要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习兴趣。这样,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实施有效教学应该确立的两个基本思想:第一个:不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浪费孩子的生命。一节课40分钟,而每个40分钟都是从孩子生命链条中截取出来的,浪费孩子的时间,就是浪费孩子的生命。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教学行为,认真反思每节课,是否让孩子确实学有所得,确实让孩子学有发展,确实让孩子学有提高。第二个:不要给予孩子有害的东西。不要将学校变成禁锢孩子发展的牢笼,不要把课堂变成缺少生命尊严的屠宰场,不要让老师成为磨灭学生人性、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屠夫。(一)确立指导思想(二)设计教学过程(三)增加活动价值(四)关注教学细节(五)提高教师素质(一)确立指导思想有这么两句话:一句叫做“一举多得,一箭多雕”。体现在全面育人方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雕”。在智育里边,知识与技能、方法,是第二个层次的“三雕”。所以概括成这么一句话,叫“一箭多雕”。这一箭是什么箭呢?就是当堂一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这一个过程,实现多方面的教学目的。还有一句话,叫做“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一节课,好比是在小孩子的脑海里投进一块石头,给他激起波浪,让它扩展到他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如果说,我们上科学课,只有课堂里边有科学教学,死记硬背几句话,下课后对周围的自然事物视而不见,漠然置之,根本不去关心它,不去理睬它,你说这样的教学效果起到什么作用没有?如果说学了什么,他就对什么感起兴趣来了,他就爱上它了,就迷上它了,下课之后,虽然没有给他布置作业,也很高兴地自己去搞起来了,这就扩大到了日常生活里面去了,成为他喜闻乐见的事情了。这个,不用考试,可以给你打100分,对于教学效果来说,可以给你打100分。教学案例:蚂蚁教学案例:认识宇宙河外星系十亿多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太阳系1千多亿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银河系直径7万光年(1光年约为9.5万亿千米)宇宙宇宙宇宙浩茫,人生须臾。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思察,心域极宽。——感悟:人应该具有宇宙胸怀(二)设计教学过程从科学教育本身来设计教学过程基于三个考虑:1.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2.小学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3.学生能学科学,能用自己的方式学科学产生一个想法:1.科学探索的过程是怎样的?追寻足迹2.小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学科学动手动脑3.将科学探索过程与孩子的认知智慧复演过程统一到教学过程中去从研究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教学过程1.儿童具有探究的本能。儿童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探究。他们无需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探究内部的结构、如何表达他们的发现。他们天生就是“讨厌的”提问者、“可气的”拆卸者、“可恶的”破坏者、“可恨的”涂画者和“烦人的”嚷嚷者。2.儿童的探究能力是有限的。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自发状态下的探究问题很多,如探究目标容易转移,探究过程比较粗糙,探究方法不很完善,描述语言不很科学……学生自发状态下的探究是较低水平的探究。3.儿童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促进儿童从自发状态下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比较完善的探究。所以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强调学生亲历探究同时,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从探究中正真有所收获,增进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素质,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从研究科学过程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案例:《追寻达尔文的足迹》一、认识达尔文及其进化论二、求索达尔文的研究历程三、归纳科学探索过程一、认识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达尔文(1809——1882)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于1859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思考:达尔文是怎样发现进化论的?二、求索达尔文的研究历程达尔文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事实。达尔文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化石等等。然后他整理这些材料。接着,通过整理看出规律性:第一,动物、植物不是乱七八糟的,好像有个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第二,还有一个顺序,可以从地层中的化石反映出来:越老的地层,生物越简单,相当于现在的哪一类简单生物;越年轻的地层化石越复杂,相当于现在比较高级的生物。总结这些发现,形成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从古代到现在,是逐步进化来的。进化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等。这是从客观事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最后他要做出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进一步就是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了。达尔文的解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了,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灭绝了、淘汰了。这个解释到目前为止为大家所接受。过去有人不接受,有个对立的理论是物种不变论,物种不变论认为生物是上帝造的,上帝想造什么就造什么,想造成什么样就造成什么样,自古至今都是一样,一代一代传下来。达尔文把它推翻了。现在大家都承认达尔文的解释是正确的。至于将来有没有人提出更好的解释呢?也有可能。例如有人提出,达尔文的进化论纯属渐变性,不能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恐龙一下子全灭绝了,于是提出来种种突变性的突变论。三、归纳科学探索过程第一要掌握事实,而且要掌握大量的事实。要靠观察、靠调查,靠收集。第二要整理这些事实,这就要有记录,把这些事实保留下来。有的可以制成标本,有的比如天象,气候变化,完全要靠文字记载。从实际事物出发,先要设计一些东西让小孩子掌握事实;再要让他们记录,保存资料。第三要进一步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第四要发动小孩子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性做个解释。(摩擦力案例)第五是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完善科学认识。(突变论)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科学过程相融合设计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为什么与什么有关系、分析与归类)2.根据经验,进行猜想;(猜想与试验设计不一致)3.变革事物,获取事实;(事实与记录脱节;记录方式要改进)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方式获得事实。4.汇报交流,分析事实;(容易忽略——磁铁案例)4.多方联系,得出结论;(比较薄弱——结论单一、唯一)5.建立理论,形成解释;(很少涉及——摩擦力案例)6.出现反例,发展认识。(极少涉及——热胀冷缩与热缩冷胀)问题:(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长颈鹿的颈为什么那么长?第一种解释:古代的长颈鹿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环境里,不得不经常努力地伸长颈鹤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由于经常使用,颈和前肢渐渐地变得长了一些,而且它的这些特征遗传给了后代。第二种解释: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叶,就存活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用进废退)——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问题:孩子已经知道科学答案了,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思路:究根问底:让孩子的思维回到原点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定教”案例:《光线沿直线传播》1.设靶:说说你的认识(暴露孩子的原始思维)2.质疑:你是怎么知道的?(追问知识获得的方法)3.求证:你证明给我看!(设计实验、获得事实)4.论辩:你的结论有问题……(定义适用范围,完善结论)设计教学过程之二——运用思辨的方法例证(1):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意蕴:1、思辨方法;2、实验方法结果: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形成科学认识。依据: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最有成就的实验家常常是这样的人:他们事先对课题加以周密思考,并将课题分成若干关键的问题,然后精心设计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的实验。”移植:1.动手之前先论证;2.通过实验去证实或去证伪。启示: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与孩子的认识过程相结合,形成一种教学思路,运用到课堂中去。1911年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探明原子内部电子和其他粒子的分布情况,以检验汤姆逊的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唯一的方法是打碎原子。为了打碎原子,他选择了a粒子作为“炮弹”。他还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作出预计,认为当粒子穿过原子时,有的会发生偏转,有的会反射回来。这是他经过周密思考而提出的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他精心设计了巧妙的的实验装置:一端放着a粒子源R,用以放射“炮弹”,中间放一张极薄的金箔F,作为a粒子轰击的目标;另一端放置闪烁屏S,用以显示a粒子的轰动效果,以便收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当a粒子射向金箔时,大多数a粒子顺利穿过原子,少数发生了偏转,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具体说,仅有1/8000的a粒子偏转大于90°,其中极个别的接近180°。卢瑟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严密的数学计算和理论分析后得出结论: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没有大质量的粒子,所以,大多数a粒子能顺利通过;原子内有一个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核,使极少数a粒子被弹回。卢瑟福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逊的原子结构模型,他于1911年又提出了被称为“行星模型”的原子有核结构模型,推进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设计教学过程——验证法1、提出问题;2、思维论证;(充分推想或预测;预想实验事实与结论)3、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证实或者证伪)4、得出结论。案例:棉袄会生热吗?棉袄会生热吗?1.思辨(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1)假设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式正确的,如果推测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论,就能够推翻假设。假如衣橱里挂满了衣服,假设衣服能
本文标题:省教育学院科学培训有效教学与教学细节XXXX1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595 .html